实验已安全终止近半小时,地下室里那股由高能场域激荡起的、几乎肉眼可见的紧绷感,才渐渐被一种混合着巨大震撼与极度疲惫的沉寂所取代。
能量核心的低鸣已然消失,唯有升级后的循环泵还在不知疲倦地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带走系统内最后的余温。
李擎风依旧僵立在主控台前,双手撑着冰冷的合金台面,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的目光死死锁在全息屏幕上定格的最后一帧数据——那三条完美同步、并展现出清晰共振峰与干涉现象的曲线。
屏幕上方的能量输出读数已归零,但那个被“唤醒”的、来自未知领域的“心跳”信号,其残影仿佛仍灼烧在他的视网膜上。
不是幻觉,不是噪声。
是一次真实的、可重复的、甚至初步可控的相互作用。
林淼率先从那种近乎窒息的震惊中缓过气来,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像是要把胸腔里积压的惊骇一并排出。
他走到角落的小型冷藏柜,拿出两瓶高能量营养液,扔给儿子一瓶,自己拧开一瓶,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瓶,才用袖子擦了擦嘴。
“小子,”他的声音带着剧烈思考后的沙哑,“先别愣着,趁热打铁,也得先看看铁砧结不结实。复盘!”
李擎风被父亲的话拉回了现实。
他接过营养液,机械地喝了一口,冰凉液体滑过喉咙,让他过度兴奋的神经稍微冷却了一些。
对,复盘。
科学的进展不靠肾上腺素,而靠冷静的分析和严谨的验证。
“爸,你说得对。”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发现的狂喜中抽离,切换到分析模式。
他拉过虚拟键盘,快速将第37次尝试的关键数据流重新调出,并排显示。
“第37次尝试,核心发现可以归纳为三点。”
李擎风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条理,但语速仍比平时快,透着压抑的激动。
“第一,信号的真实性与可重复性最终确认。”
他高亮了三个不同原理传感器在相同时间戳上捕捉到的、形态一致的初始脉冲,
“多传感器交叉验证,排除了设备自身干扰的可能。
而且,信号在我们持续能量注入期间稳定存在,说明这不是偶然触发,而是持续的耦合状态。”
林淼凑近屏幕,指着那持续存在的周期性波动:
“这第二点,是这玩意儿的‘脾气’对吧?
它不像砸石头,砰一声就完事。
它有自己的‘劲儿’——
你刚才说的那个‘惯性’,还有那个特别尖的‘共振峰’。”
“没错,”
李擎风点头,调出频率扫描和方波脉冲响应的数据,
“这就是第二点:响应信号表现出经典共振系统特征——高q值(品质因数),窄带宽,以及明显的弛豫过程。
这表明我们激发或耦合的‘结构’,本身极其精密,能量损耗极低。
就像……”他寻找着合适的比喻。
“就像敲中了一个藏在现实背面、打磨得完美无比的水晶钟。”林淼接上了话,这个基于他机械经验的比喻,意外地贴切。
“对!就是这个感觉!”李擎风眼中闪光,“这暗示我们触及的,可能不是杂乱无章的量子涨落,而是某种更基础、更规则的时空本身的结构或属性。”
他顿了顿,将画面切换到最关键的干涉实验数据。
“第三点,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双源干涉实验的结果。”
他展示了当两个能量源相位差180度时,主共振信号几乎消失,但更高频二次谐波出现的图像。
“这强烈支持了能量守恒并未被破坏,而是主频能量在三维空间相消后,可能通过某种机制‘转移’到了我们通常无法直接观测的更高维模式或更高效的振动状态上。
这……这直接指向了高维理论的核心预言之一!”
林淼的表情更加凝重,他指着屏幕角落一个不起眼的监控参数——环境背景真空涨落读数。
“还有这个,小子。
从干涉实验开始,这个本应恒定的背景值,就开始有极其微弱、但持续且稳定的上升趋势。
虽然增幅微小到接近测量极限,但趋势是明确的。”
李擎风神情严肃地点头:
“是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操作,不仅仅是在‘倾听’,很可能已经开始极其微弱地‘扰动’了局部的时空结构本身。
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我们之前只关心涟漪(共振信号),但现在发现,潭水本身的温度(真空涨落)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虽然效应极小,但这是原则性的突破。”
父子二人再次陷入沉默,消化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不再是隔着厚厚的墙壁听声音,而是他们敲击墙壁的动作,已经开始让墙壁微微发热了。
“总结下来,”
林淼用他工程师的方式概括,
“咱们不光确定了那‘回声’是真的,还发现这‘回声’来自一个特别讲规矩、特别精致的‘钟’,而且咱们的敲法,好像已经开始让这口‘钟’所在的房间微微升温了。
是这意思吧?”
“比喻非常准确。”
李擎风肯定道,随即话锋一转,
“所以,下一步,我们不能满足于只是‘敲响’它。
我们要测量它更精细的属性——
它的‘材质’(耦合机制)、
它的‘形状’(维度结构)、
我们对它的‘敲击’到底产生了多深远的影响(能量传输与时空效应)。
我们现有的传感器,在干涉细节和真空涨落监测上,精度已经触及天花板了。”
“明白了,”林淼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游标卡尺量不了原子。咱们得先给这些‘耳朵’和‘眼睛’升级。
而且,刚才那么高强度的运行,得彻底检查一遍系统,别留下什么暗伤。”
维修工程师的本能让他立刻进入状态。
他拿起旁边的多功能检测仪和工具箱:
“我去检查能量回路、冷却系统和所有物理连接。
你负责检查控制单元、数据采集链和传感器校准。
咱们得确保下次‘敲门’的时候,门没坏,听诊器也是准的。”
分工明确,父子二人立刻投入到紧张而细致的设备整备工作中。
实验室的气氛从高能物理探索的前沿,瞬间切换回充满机油味和金属质感的精密维修车间。
林淼熟练地打开主能量回路的防护罩,用检测仪仔细检查超导线路的连接点是否有因为瞬间大电流而产生的微观损伤或电弧灼痕。
他拿出力矩扳手,将每一个接口重新按照标准力矩紧固。
“这玩意儿刚才可是超负荷运转了,得像检查飞机引擎一样仔细。”
他一边操作一边嘀咕。
另一边,李擎风运行着复杂的系统自检程序,检查每一个控制模块的状态。
他重新校准所有传感器的零点和灵敏度,特别是新安装的那批高精度传感器,确保它们在下一次实验中能提供最可靠的数据。
他还仔细检查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同步时钟,确保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时间戳精确到皮秒级别,这是分析干涉现象的基础。
就在林淼拆开主冷却循环泵的出口阀门,检查密封圈是否因高温高压而老化时,连接地下室的店铺门禁系统发出了轻柔的提示音。
“嗯?”
林淼动作一顿,看了一眼监控屏幕。
外面天色已近黄昏,并非营业时间。屏幕上,一个通体哑光黑色、没有任何品牌标识的小型物流机器人,正安静地停在店门外,顶部的蓝色指示灯规律闪烁着。
“是教授的‘耗材’到了!”
李擎风立刻反应过来。
怀特教授之前加密信息里提到的“高灵敏度听诊器”竟然如此迅速就送达了。
他快步上楼,通过身份验证打开店门。
机器人滑开腹舱,露出一个内部填充着高级缓冲气凝胶的银灰色金属箱,箱子不大,但入手异常沉重,表面冰凉。
将箱子搬回地下室,打开的一刻,连林淼都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好奇地凑了过来。
箱内设备依旧没有任何商业标识,但做工极其精良,表面是耐磨耐腐蚀的暗色涂层,所有接口都是高规格的军标或航天标准。
除了预料之中、性能参数比之前那批又高出一个量级的引力波和真空涨落探测器外,还有一台设备让李擎风呼吸都为之一滞。
“多通道量子纠缠态偏振监测仪……”
他念出设备侧面激光刻印的小字,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
“教授连这个都送来了?!
这东西是用来监测超敏感量子系统之间关联性的,通常用于前沿量子信息实验……
他是认为,我们的共振场已经强到可能引发可观测的、非定域的量子纠缠效应了吗?”
林淼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这台设备的所有奥妙,但从儿子震惊的表情和这台仪器本身散发出的那种极致的精密感,也能感受到其分量。
“这‘听诊器’可是越来越吓人了。
看来,咱们刚才听到的‘心跳声’,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让上面那位老教授吃惊。”
这份不期而至、且远超预期的“馈赠”,像一针强心剂,也像一种无声的催促与认可。
怀特教授用行动表明,他不仅看到了数据的价值,而且基于他的理论洞察,认为李擎风他们已经触碰到了更深的层次,值得他投入更大的赌注。
“爸,我们需要调整计划。”
李擎风抚摸着那台冰冷的偏振监测仪,眼神灼灼生辉,
“安装和校准这些新设备,尤其是这台,需要时间。
它对环境振动、电磁屏蔽、温度稳定性的要求极高。”
“没问题,”
林淼看着地上尚未完全铺设完毕的军用吸波材料,又看了看刚刚检查过半的能量回路,
“正好,趁这个机会,我们把系统来个全面升级。
我把剩下的吸波材料铺完,再把整个实验室的接地和电磁屏蔽层彻底优化一遍。
给你这些‘金耳朵’创造一个绝对‘安静’的聆听环境。”
接下来的三天,“林氏精工”的地下室变成了一个高度专注的、融合了顶尖精密机械安装与前沿电子系统集成的工程现场。
林淼展现了他作为顶尖机械工程师的全部功力。
他不仅完美安装了新的循环泵和稳压器,更是将整个实验室的物理环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他像打造精密仪器舱室一样,铺设了多层复合吸波材料,确保将外界振动和电磁干扰降到最低。
他重新布置了所有线缆的走向,加强了接地系统,每一个螺丝的扭矩都严格按照最高标准执行。
新的传感器被以最稳固、最精确的方式安装在优化后的基座上。
李擎风则负责所有电子设备的集成、校准和软件调试。
他编写了新的驱动程序和数据分析脚本,以确保新传感器,特别是那台量子偏振监测仪,能与现有系统无缝协作,发挥其最大效能。
他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精细的光学校准和指向性调整,确保监测仪能精准地对准能量场相互作用的核心区域。
父子二人几乎不眠不休,默契无间。
林淼负责确保物理世界的绝对稳固与精确,李擎风负责驾驭数字世界的复杂与敏感。
他们不再急于进行下一次能量冲击,而是像顶级钟表匠对待一件旷世杰作般,精心打磨着他们的实验平台。
当所有设备最终安装调试完毕,整个系统仿佛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进化。
原本略显杂乱拼凑的设备集群,如今被整合得更加紧凑、高效,线条依然硬朗,却透出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密感。
地下室里异常安静,只有设备待机时细微的指示灯如星辰般闪烁,等待着下一次唤醒,去倾听宇宙更深的秘密。
李擎风站在焕然一新的主控台前,看着集成度更高、信息更丰富的系统界面,内心充满了期待与敬畏。
准备工作已经做到了当前条件下的极致。
“爸,所有系统自检通过,校准完毕。
新传感器阵列就绪。”
李擎风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
林淼拍了拍身边那台最新安装的、外形最具科技感的量子偏振监测仪,像是给一位新加入的、沉默而强大的伙伴鼓劲:
“家伙事儿都备齐了,这次,咱们不光要听心跳,还得看看这心跳会不会在别处引起什么‘共鸣’。”
李擎风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屏幕上准备就绪的各项参数。
下一次实验,他将不再仅仅是寻找共振,而是要深入探究这共振的本质——它的维度属性、它的能量传输机制,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超越局部时空的量子关联。
他深吸一口气,将手指悬停在重新设计好的实验序列启动指令上。
“高维能量场共振实验,第38次尝试,准备启动。
本次目标:深度扫描共振峰特性,探索能量传递路径,并……
搜寻可能存在的非定域量子关联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