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指挥中心巨大的环形弧幕上,不再是炫目的订单数据流,而是切换成了一幅幅实时监控画面:
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如同精密的钢铁森林般运转;
高精度机械臂划出冷冽的弧线;
巨大的激光切割机喷射出刺目的蓝光。
一切都高效、冰冷、符合星璇优化后的最高标准。
然而,林风的目光却穿透了这片冰冷的效率图景,落在一个被特意放大、位于车间一隅的监控画面上。
那里,是焕然一新的“磐石”核心底盘轴承生产线。
崭新的数控加工中心林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但在这些现代化巨兽的环绕中,一台被彻底翻新、重新喷涂了崭新军绿色、却依旧保留着岁月磨痕和部分原始标识的“59式专用重型车床”,如同一位披挂新甲的老将,沉稳地矗立着。
车床旁,一个佝偻却异常挺拔的身影,正一丝不苟地用一块沾着专用机油的麂皮,擦拭着车床控制面板上的每一个按钮和手柄。
阳光透过高窗,落在他花白的头发和布满老年斑、却稳定有力的手上,落在那身洗得发白、袖口磨出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的深蓝色旧工装上——
正是老李。
林风的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了一下。
画面瞬间拉近。
老李擦拭的动作极其细致,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眼神却锐利如初,如同在保养一件传世的名枪。
他擦完面板,又拿起一把特制的长柄刷,伸进车床深处那些复杂的传动缝隙,小心地拂去细微的金属碎屑。
每一个动作,都带着数十年积累的本能韵律,是对机械生命最深沉的理解与尊重。
“李总监,”
一个年轻工程师拿着平板电脑,小跑过来,语气带着新人的拘谨,
“这是星璇优化后的最新工艺参数,轴承外圆精车公差要求提到±0.003mm,比之前……”
老李停下动作,没有立刻看平板。
他转过头,浑浊却锐利的眼睛看向年轻人,伸出沾着油污的手,指了指车床旁边一块不起眼的金属铭牌。
那上面除了车床型号,还新刻了一行小字:
“精度是命,安全是魂。
第7装甲师,林氏深空装备部监制”。
“参数,我懂。”
老李的声音沙哑却清晰,
“星璇算得准。
但机器是人开的。”
他拿起旁边操作台上一个同样被擦拭得锃亮的、老旧的千分尺,那巨大的尺身几乎有年轻人小臂长。
“看见这尺子没?跟了我三十年,比星璇生出来的年头都长。
它量过59坦克的炮塔圈,量过戈壁滩上挨炮弹的靶板,现在,它量你的新轴承。”
他粗糙的手指点了点平板屏幕,
“星璇告诉你走多少刀,我这尺子,这双耳朵,告诉你机器‘吃’得顺不顺,骨头正不正!
差一丝,就是废铁!
废铁装上车,战场上要人命!
车间里,一样!”
年轻工程师看着老李手中的千分尺,又看看屏幕上星璇给出的冰冷参数,再看向那台沉默的59车床,眼神中的拘谨慢慢褪去,多了几分凝重和思索。
他不再催促,而是仔细看着老李将星璇的参数输入车床控制系统,然后站在一旁,认真地观察老李如何凭借经验和直觉,微调着进刀速度和冷却液流量。
林风在指挥中心看着这一幕,紧绷的嘴角几不可察地松动了一丝。
他拿起内线通讯器:
“人事部,通知名单上所有第一批返聘人员,半小时后,2号车间‘基石’区集合。
我亲自到场。”
“是,林总!”
半小时后,2号车间专门划出的“基石”区——一个象征着集团根基的区域。
这里没有崭新的设备,而是陈列着林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老设备部件,以及安全警示案例的展板。
几十位被通知返岗的前员工聚集在这里,表情各异:
有当初拿到丰厚补偿金离开时心存感激的,有因技术跟不上自动化被淘汰而黯然神伤的,也有对林氏未来将信将疑的。
他们穿着各式服装,与周围穿着崭新统一工装的新员工形成鲜明对比。
林风没有西装革履,依旧是一身深灰色工装,和老李那身如出一辙。
他走到人群前方,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没有客套,声音沉稳有力:
“三个月前,林氏濒死。
我开出了高于行业标准N+8的补偿金,请大家离开。
那不是抛弃,是给所有人一条在当时看来更好的退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实质般扫过人群,
“今天,我请大家回来。
不是因为林氏现在有钱了,订单堆上天了。”
他侧身,指向身后巨大的“磐石”底盘部件展示区,那冰冷厚重的钢铁仿佛带着强大的压迫感。
“是因为这些订单,这份‘磐石’的事业,需要一样东西——
骨头!
林氏的硬骨头!
需要你们在几十年前,用这些老机器、用双手、用经验,一点点磨出来的那种对‘精度’的敬畏,对‘安全’刻在骨子里的执着!
那是光靠新机器、新数据,买不来的魂!”
人群一阵骚动,许多老员工的眼神亮了起来。
“今天回来,岗位不同,待遇不同。”
林风的声音斩钉截铁,
“技术骨干返岗,待遇在原有离职补偿基础上,叠加返岗津贴,对标行业顶尖技术专家薪资,上不封顶!”
“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返岗担任‘安全督导’、‘质量巡检’、‘新人导师’,薪资待遇同样远超行业水平,享受集团特殊津贴!”
“即使是重返基础岗位的工人,”
林风的目光落在几个当初因为自动化升级而离开的普通操作工身上,
“只要回来,立刻发放特别签字费——金额相当于你们三个月的基础工资。
同时,薪资待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50%,并纳入‘基石’人才培养计划,享有优先技能升级通道!”
人群瞬间哗然!
签字费?
远超同行的待遇?
这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尤其是那几个普通操作工,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林风没有理会骚动,他走到一张提前布置好的、铺着红色绒布的长桌前。
桌上没有华丽的签约笔,而是放着一排排崭新的、印有林氏新LoGo和“基石传承”字样的工具包。
包里是精心挑选、品质顶尖的基础工具:
一把锉刀、
一把卡尺、
一把扳手、
一本特制的《林氏安全手册与老匠人经验笔记》。
人事总监拿着文件上前:“请返岗的各位同仁,上前签署返岗协议。”
人群有些迟疑。
这时,老李从人群后面挤了过来。
他依旧穿着那身油污的旧工装,走到桌前。
他看也没看那支镀金的签字笔,而是伸出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油泥的手,从工具包里拿出了那把崭新的锉刀。
他用手指肚轻轻摩挲着锉刀锋利的齿口,像是在感受它的品性。
然后,他拿起旁边人事总监递过来的笔,看都没看协议上那诱人的数字,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在签名处,用力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李卫国”三个刚劲有力的字。
放下笔,他拿起那个工具包,紧紧抱在怀里,转身,对着林风,对着所有看着他的人,用力地点了点头。
浑浊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光芒。
这个动作,这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
人群仿佛被点燃了。
那些犹豫的老员工纷纷上前,没有人在意签字笔的奢华,很多人像老李一样,先拿起工具,感受一下,仿佛在确认这份契约的重量,然后才郑重地签下名字,珍而重之地抱起属于自己的工具包。
那几个普通操作工也挤上前,他们拿起工具包时,手都有些颤抖。当签下名字,拿起那份代表着远超期望的待遇协议时,一个中年汉子眼眶瞬间红了,他用力抹了把脸,对着林风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林风站在原地,看着这一幕。
他没有微笑,但眼底深处那层冰封般的凝重,似乎融化了一角,流淌出一丝深沉的暖意和坚定。
这不是慷慨,这是对“根基”的投资,是对“钢印”的传承。
星璇的冰冷数据能优化流程,但守护这流程背后“精度即生命”的灵魂,需要这些带着岁月烙印的手和心。
夕阳的金辉透过车间高窗,斜斜地洒在崭新的设备上,洒在那些抱着工具包、脸上带着激动和希望的老员工身上,也洒在林风深灰色的工装上。
远处,那台翻新的59车床在夕阳中沉默矗立,车身上的军绿色仿佛被镀上了一层熔金。
“星璇,”
林风在心中默念,
“‘基石传承计划’第一阶段完成。
启动第二阶段:所有生产线,增设‘老匠人巡检点’,安全质量一票否决权赋予返聘督导。
同时,对接秦博士团队,将‘磐石’地面极端环境测试数据包,作为‘静海’项目抗冲击模型初始参数。”
“指令确认。”
星璇的蓝光在他腕间平稳流淌,
“数据加密传输启动。
‘静海’项目初始参数接收方:
秦明月。”
林风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台59车床和老李在夕阳下指导新人的剪影。
订单的巨浪依旧滔天,产能的压力如同悬顶之剑。
但他知道,当“磐石”的钢铁洪流中,真正融入了这些饱经沧桑却愈发坚韧的“硬骨头”,当“安全”和“精度”的钢印从老李们手中传递给新一代,林氏这艘巨轮,才真正拥有了驶向星辰大海最深处的、不朽的引擎。
熔炉之火,因传承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