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八,苏软桃坐在桃记后院的桃树下,手里捧着厚厚的一叠纸 —— 是她写的 “江南药膳学堂” 教材初稿,上面画满了食材插图,还标注着 “荠菜与杂草的区别”“春笋焯水时间” 等细节,字迹娟秀,满是用心。
“真要办学堂啊?” 萧璟渊端着两碗腊八粥走过来,放在石桌上,“我还以为你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已经写好教材了。”
“不是随口说的,” 软桃拿起一碗粥,吹了吹热气,“之前收徒弟,只能一个个教,能学到的人太少了。娘以前总说,好手艺要传给更多人,我想办个学堂,让想学制药膳的人都能来学,不管是街坊还是外地人,只要真心喜欢,我都教。”
萧璟渊点点头,拿起教材翻了翻,里面不仅有基础的食材辨别、药膳方子,还有 “药膳与养生”“节气食疗” 等内容,甚至还有 “如何开一家良心药膳馆” 的建议,他笑着说:“你考虑得真周全,连开店建议都写上了,怕徒弟们以后走歪路?”
“嗯,” 软桃点点头,“我怕他们学了手艺,却忘了‘用心’和‘诚信’,所以特意加上这些,想让他们知道,做药膳和做人一样,都要踏实。”
筹备学堂的第一步是选址。萧璟渊陪软桃在朱雀街附近考察,最终选定了一间临街的铺面 —— 离桃记不远,面积宽敞,还带个小院子,适合做教学和实践的地方。铺面的主人是个江南同乡,听说软桃要办药膳学堂,主动降低了租金:“苏姑娘,你把江南的药膳传到京城,还帮了我们这些同乡不少忙,这点忙我肯定要帮。”
接下来是教材完善。软桃觉得自己在 “药膳理论” 上还有不足,便去宫里找御厨张师傅和太医李院判请教。张师傅给她补充了 “宫廷药膳的火候控制”,李院判则帮她完善了 “药膳与体质搭配” 的内容,还答应以后去学堂当 “客座讲师”,每月来讲一次 “药膳养生”。
“苏姑娘,你办学堂是好事,” 李院判笑着说,“现在京城很多人想学药膳,却找不到靠谱的师傅,你这学堂一开,肯定能帮到不少人,也能让江南药膳传得更广。”
软桃感激地说:“谢谢您,有您和张师傅帮忙,学堂肯定能办得更好,我也能更有信心把手艺传下去。”
消息传到朱雀街,街坊们也纷纷帮忙:张老板送来新织的蓝印花布,用来做学堂的窗帘和桌布;刘老板送了陈年普洱,说 “以后讲师和学员来了,有好茶喝”;李三则主动提出,每天去学堂帮忙打扫、烧火,还说 “等学堂开课了,我也想旁听,学两招给我娘做药膳”。
徒弟们更是积极,林阿妹帮着整理教材、画食材插图;赵小莲去京郊的药膳园,挑选适合教学用的新鲜食材;周虎则帮忙联系工匠,打造学堂的灶台和案板,要求 “和桃记的一样,好用、耐用”。
软桃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温暖。她站在学堂的院子里,想象着开春后,这里坐满了认真学习的学员,有人在灶台前试做药膳,有人在院子里辨认食材,有人围着讲师提问,满院都是药膳的香气和欢声笑语,嘴角忍不住上扬。
萧璟渊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在想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在想开春后学堂开课的样子,” 软桃靠在他怀里,“到时候肯定很热闹,能把娘的手艺传给这么多人,能让更多人喜欢药膳,我觉得特别幸福。”
“会的,” 萧璟渊轻声说,“等学堂开课,我帮你请陛下题‘江南药膳学堂’的匾额,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也让你的心血能被更多人看见。”
软桃点点头,转身握住他的手:“谢谢你,阿渊,不管是办桃记、写药膳集,还是现在办学堂,你都一直陪着我,帮我实现一个又一个心愿。”
“因为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萧璟渊笑着说,“看着你把娘的手艺传下去,看着药膳能温暖更多人,我比谁都开心。”
腊月底,学堂的筹备基本完成,软桃在门口贴了招生告示,上面写着 “不收学费,只收真心 —— 愿以药膳传善,以匠心承艺”。告示贴出当天,就有不少人来报名,有江南同乡的孩子,有想给家人做药膳的街坊,还有从外地赶来的药膳爱好者,软桃看着报名名单,心里满是期待 —— 开春后,这里将开启她传承手艺的新旅程,也将为江南药膳,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