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如蛆附骨,阴冷而顽固地侵蚀着“格物学派”在青云书院的生存空间。丙字斋仿佛成了一座孤岛,外界投来的目光充满了质疑、疏离,乃至毫不掩饰的鄙夷。张承的暴怒,赵友直的忧虑,钱多宝的沮丧,孙毅的沉默,都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然而,林弈的沉默,并非退缩。
他在观察,在等待,也在酝酿。
几日后的黄昏,晚霞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就在书院讲学堂与藏书楼之间,一片相对开阔、平日学子往来频繁的青石广场上,林弈搬来了一张半旧的木桌,立于桌前。他没有敲锣打鼓,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宣告,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平静地扫过渐渐被吸引过来的、或好奇或讥诮的目光。
张承、赵友直等人站在他身后,虽然心中忐忑,却依旧努力挺直了脊梁,选择与林弈共同面对。
人群渐渐围拢。有纯粹看热闹的,有听闻流言前来印证心中偏见的,也有少数几个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的寒门学子。
陈啸与几位凌云社的成员,也远远地站在人群外围,抱着胳膊,脸上带着戏谑的冷笑,准备看一场不自量力的闹剧。
待到人群聚集得差不多了,林弈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朗,不高不低,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瞬间压下了周围的嘈杂:
“诸位同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近日书院之中,多有议论林某与几位同道所研习之‘格物学’。或称之为‘奇技淫巧’,或斥之为‘离经叛道’。”林弈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空言无益,争辩亦属徒劳。”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而坚定:“学问之真伪,非口舌所能定夺,当以实效验之!圣人云:‘格物致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方能成一家之言。林某不才,愿效先贤,探此‘格物’之路!”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朗声宣布:
“故,自今夜起,林弈将于此地,开设‘格物学堂’!”
“此学堂,无门槛,不收费,凡我书院同窗,无论出身甲乙丙丁,皆可来听!我所讲授,非为标新立异,乃是些于国计民生或有所裨益的‘实用之学’!”
他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内容不拘一格,或论勾股测量,以解田亩疆界之惑;或谈水力冲压,以明简易器械之理;或析漕运测算,以窥物资调配之要;乃至农时观测、器物改良,凡有所究,皆可探讨!”
最后,他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在此立言,格物学堂所授内容,若有半分虚妄,或于圣人之道有丝毫违背,欢迎诸位当场指正,尽情辩难!林弈若有一句答不上来,或理屈词穷,即刻关闭此学堂,并向全院致歉!但若我所言,能启人深思,能稍解实务之困——”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如同金铁交鸣:
“则请诸君扪心自问,何为‘正道’?何为‘实学’?!”
这番话,如同平地惊雷,在人群中炸响!
公开课堂!免费讲授!欢迎辩难!
这已不是被动的辩解,而是公然的挑战!是旗帜鲜明地打出自己的旗号,要将那被污名化的“格物学”,置于阳光之下,接受所有人的检验!
一时间,广场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林弈这突如其来的、强硬而自信的举动震慑住了。
陈啸脸上的冷笑僵住了,他没想到林弈非但没有被流言压垮,反而选择了如此激烈而直接的反击!
张承等人只觉得胸中一股郁气豁然贯通,激动得浑身微微发抖。对!就该如此!与其在暗地里受气,不如光明正大地站出来!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轰然爆发的议论声!
“他……他竟然敢公开设堂?”
“还要讲那些杂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口气倒是不小,还欢迎辩难?我看他如何收场!”
“不过……免费讲授,倒是稀奇。”
“去看看也无妨,看他能讲出什么花样来……”
“若是真能学到些实用的东西……”
嘲讽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但也不乏被勾起好奇之心的人。尤其是那些同样出身寒微、深感资源匮乏的学子,眼中更是燃起了一丝微光。
当晚,月华初上。
那片青石广场上,竟真的聚集了数十人。有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寻了远处的石阶坐下;有人则半信半疑地站在近处;张承等人则搬来了几条长凳,坐在林弈身后,为他壮势。
林弈立于桌前,神色从容。他没有讲义,只在桌上放了一碗清水,几块形状不一的石子,一根绳尺,还有孙毅带来的那件最简单的曲辕犁模型。
他没有急于讲述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测量”开始,借助那碗水、石子和绳尺,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测算山高、河宽,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原理。他语言朴实,却逻辑严密,将看似枯燥的算学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甚至当场出题,与台下听众互动。
起初,还有人不屑地嗤笑,认为此等匠人之术,不值一提。但随着林弈的讲解逐渐深入,揭示出这些“小道”背后所蕴含的普遍规律和巨大实用价值时,不少人的神色开始变得认真起来。尤其是当林弈用那曲辕犁模型,简单分析了其受力结构与省力原理,并与传统直辕犁对比时,几个出身农家的学子更是忍不住低声讨论起来。
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但当有人按捺不住起身发问,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时,林弈总能引经据典(并非只有儒家经典,也包括《九章算术》、《考工记》等),并结合实际,给出清晰而有力的回答,往往令提问者哑口无言,或陷入深思。
一场原本可能充满火药味的“辩难”,竟渐渐变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学与探讨。
陈啸远远看着人群中那个侃侃而谈、从容自若的身影,以及周围越来越多被吸引、开始认真倾听的面孔,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意识到,林弈这一招“以攻代守”,不仅成功打破了被孤立的局面,更是以一种极其强势的姿态,将“格物学”的旗帜,插在了青云书院的土地上!
格物学堂的第一夜,就在这种复杂的气氛中结束了。围观者心思各异地散去,但“林弈”与“格物学堂”的名字,却伴随着这一夜的争论与惊奇,真正在书院底层学子中传开了。
破局的第一步,已然迈出。接下来的,将是更艰苦的坚守,与更激烈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