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怒道:“这个蛇蝎妖女……我就知道她想要孤的命!”
随即,他恍然大悟的看向李琰:“她早就有此杀心,所以才派你来?”
李琰沉默不语,魏王一楞,随后反应过来:“凡是青雀司的事,你还是一概不肯吐露?”
“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魏王一口恶气没处发泄,一双桃花眼停留在她身上,李琰有些不安的抬头,正好看见他眼里的森寒笑意。
“既有此言,你旧主的罪愆,就由你来承担一二吧。”
魏王将她整个人从窗边拉起,直接夺门而出,穿过回廊直入中庭,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来到了他的内书房。
他一手攥着她的手腕,一手推开了秘门,不由分说地来到了书案前。
他端坐高椅之上,铺开一份冷金笺纸,取过一支紫尾狼毫,却不执于自己手中,而是将李琰拽入怀中,强行抱坐在他的双膝之上,双臂环住让她不能动弹。
随后,将笔塞入她手中——
“孤来口述,你来书写。”
温热的气息萦绕在她耳边,恶劣带冷笑的口吻,却暗示他心情极度不佳。
“大周魏王刘子昭,致书唐国国主……”
这一句就让李琰手腕一抖,顿时墨汁淋漓污于纸面。
“换纸,继续。”
魏王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情绪。
李琰微颤的手换过一张纸,用娟秀的字迹在抬首落了这一行字。
魏王继续口述道:“讵料近月以来,江南所为,殊堪骇异。我洛京重地,屡有青雀司之奸徒,昼伏夜出,竟至戕害我枢密、巡使之臣,血染街衢!刺客之患,阁下何以自解?”
竟然毫无寒暄,开头就是问罪!
李琰心中一惊,正要开口。魏王的手却伸入她衣襟之中。
她惊恐之下正要斥骂,他的手劲加重宣示他的不悦,“专心些,继续写。”
他修长的手指好似冰冷蛇身,在她肌肤之间游走、肆虐,口中却是一本正经的述说诘问——
“更兼我沿江斥候,频见尔国境内,昼则禁绝舟船,夜则火光烛天,金鼓之声达于江北。秣马练兵,潜行战阵,阁下复有何言?”
魏王质问之词十分凌厉,十指却时而肆虐惩罚,时而轻怜蜜爱,让怀中之人呼吸不稳、眼尾泛红。
“放开我!”
“这可都是你自找的呀,你说要做李琰的忠臣,现在不正做着吗?”
他欺负起人来毫无惭色,反而理直气壮,其实完全是在迁怒。
“阁下负文学盛名,当知《左传》有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今尔上窃王号,下蓄刺客,外饰恭顺,内怀甲兵。是欲效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待时而动乎?”
这话咄咄逼人,已经是指着鼻子骂李瑾虽为臣属之国,实则有反逆之心。
“今有王琳、方昶前车之鉴,祸福之机,在尔一念。望尔躬自入觐,以明无他。庶几钟山王气,得保其终。”
李琰尽量忽视在自己身上作乱的双手,说话的气息却越发不稳:“你要国主亲自来洛京觐见解释?”
“李瑾不会来,但李琰必定会有所反应。”
魏王笑着看了一眼怀中之人,“你们主仆一场,她应该会认得你的字迹吧?”
“你——!”
魏王笑看怀中佳人气红了眼,那种要炸毛的样子,真的觉得可怜又可爱。
偏偏她还敢怒不敢言,就更引得他肆无忌惮的欺负享用了。
国书写完了,落款处要用印,魏王找出一方玉章,却不盖上,幽深黑眸看向李琰身上。
那种灼热、不怀好意的目光……她敏感的发现不对,正要竭力逃脱,却被他牢牢禁锢在怀。
魏王拿出一小碟朱砂,直接倒在她锁骨之间,拈起玉印覆盖其上,一个鲜红印章便落在她颈间。
随即他轻舒手腕,玉印才正式落到纸面。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疯子?!
李琰气得双眼发红,偏偏又不能发作。
前世他也没这么疯呀……除了最后无情厌弃,他对公主尚算以礼相待,就算强取豪夺,事后也是温言安慰。
李琰完全没想过,因为前世今生身份的悬殊,魏王的态度当然迥然不同:
唐国虽然被灭,公主仍是金枝玉叶,魏王虽然刻薄毒舌,言谈举止之间仍然给了些许尊重。
燕凌却是青雀司的女刺客,孤女的身世,如今更是被魏王逼迫、签下死契的奴婢,是他的掌中之物。
况且之前,她给大周造成了无数杀戮和麻烦,魏王每次想起都是余怒未消,对她的引逗也就多了惩罚意味。
魏王端详着纸上的字迹,啧啧称赞道:“笔致清丽,秀逸中见筋骨……虽然略有颤抖,但瑕不掩瑜。”
就连这夸奖也是不怀好意的——
“就凭这熟悉的笔迹,你猜,永宁公主会不会把你当成叛徒?”
你是真的不做人啊……
李琰已经出离愤怒,反而生不起气来,“我怎样都无所谓,但你去招惹永宁公主,只怕承受不起她的报复。”
“孤拭目以待!”
魏王笑得分外愉悦,这一次的大获全胜让他越发自信。
****
老天似乎是站在魏王这边的。
次日清晨,洛京这边就收到了六百里加急的好消息——
东、北两路军齐头并进,已经将蜀国彻底攻下,国主方旭绝望之下,只得肉袒出城投降!
如此大局已定,政事堂和枢密院顿感欢欣鼓舞,人人喜形于色。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面对这种不利条件,邵然和王定斌两人屡用奇谋,从入境到攻占蜀国,仅用了六十六天!
那位只会夸夸其谈的再世诸葛亮黄光熙,在遭遇强攻之后不战而逃,被愤怒的百姓用石头活活打死,也算是给这场闹剧画上了终结。
蜀国既定,魏王更加觉得有底气对唐国发难了,他并未经过政事堂,只是跟刘仁辅提了下,就将这封国书发了出去。
虽然如此,但书信的内容也在朝臣之间流传,直至扩散到民间,渐渐的开始有谣言说:大周王朝既然攻下了蜀国,下一个就要磨刀霍霍向唐国了。
魏王还未收到唐国的回复,就先收到皇兄前线发来的严厉责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