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黎书禾却觉得,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浑身充满了力量。
他的到来,他那个几乎看不见的笑容和点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分量。
展销会大获成功。
“禾”牌服装不仅零售火爆,还接到了几家来自周边县镇商店的批发订单。
黎书禾的“事业”,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晚上回到家,宋曦已经睡了。
黎书禾虽然累,却兴奋得睡不着,坐在灯下核算着今天的成果。
宋祈年洗漱完出来,在她身边坐下,没有看她的账本,只是拿起桌上她画到一半的冬季设计草图看了看。
“市里,有服装设计函授班。”他忽然开口,语气平淡无奇。
黎书禾猛地抬起头,看向他。
宋祈年将草图放回桌上,目光平静地与她对视:“可以考虑。”
他没有说“你应该去”,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和一种可能性。但黎书禾明白,他看到了她发展的瓶颈。
设计能力需要系统性的提升。
他总是在她需要的时候,为她指明下一个前进的方向。
黎书禾看着丈夫在灯光下冷峻却无比可靠的侧脸,心中浪潮翻涌。
她伸出手,紧紧握住他带着薄茧的大手,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我去报名。”
展销会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黎书禾的预期。
“禾”牌服装的名声不再局限于市里那家百货商场和周边县镇,开始有更远地方的客商循着名头找来,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那个曾经不起眼的小仓库。
生产压力骤然增大。
即使已经扩充了人手和设备,黎书禾和她的“小作坊”依旧有些应接不暇。
李嫂和老张虽然尽职尽责,但管理上更多依赖黎书禾亲力亲为,她既要盯设计、跑采购、谈客户,又要管生产、抓质量、算账目,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人肉眼可见地清瘦了一圈。
宋祈年将她的疲惫看在眼里。
他没有说什么“别太累”的空话,而是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抱着两岁多、正是调皮好动年纪的宋曦,对正准备去仓库的黎书禾说:“今天,我带他去营里转转。”
黎书禾愣了一下。宋祈年工作忙,虽然疼爱儿子,但单独带他一整天的时候并不多。
她立刻明白,他是想让她能有一天不受打扰的、完整的时间去处理堆积的事务。
“好。”她心里暖融融的,感激地看了他一眼。
到了仓库,面对堆积的布料、嗡嗡作响的缝纫机和工人们询问的眼神,黎书禾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意识到,过去那种粗放式的、依靠个人魅力和勤奋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发展规模了。
必须建立制度,明确分工。
她将李嫂和老张叫到临时隔出来的小办公室里,开门见山:“李嫂,老张,现在订单多了,光靠我们几个盯着不行。得立规矩了。”
她拿出昨晚熬夜写好的初步方案:建立生产流程卡,每道工序完成后由操作人签字,确保责任到人;制定简单的质量标准细则,让检验有据可依;设定基础产量定额,实行合理的超产奖励,调动积极性;明确原材料领用和成品入库手续,减少损耗和混乱……
李嫂和老张都是踏实人,听着黎书禾条理清晰的安排,频频点头。他们不怕干活,就怕乱干。
“书禾,哦不,黎老板,”李嫂改了口,语气带着敬佩,“你说咋干,我们就咋干!我们都听你的!”
制度的建立初期难免有些磕绊,但效果是显着的。生产流程顺畅了,责任清晰了,工人们因为有了明确的奖励机制,干劲更足,效率明显提升。
黎书禾也从繁琐的现场管理中解脱出来一部分精力。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随着产量增加,之前合作的布料供应商开始出现供货不及时、甚至以次充好的情况,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黎书禾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四处寻找新的、可靠的供应商,谈判、比价、验货,劳心劳力。
这天,她为了一批急需的棉布料子,连着跑了三家供应商,磨破了嘴皮子,回到仓库时已是华灯初上,身心俱疲。
李嫂告诉她,白天有个外地客商来考察,因为看她不在,谈了没几句就走了,似乎对作坊的规模和管理还有些疑虑。
接连的挫折让黎书禾感到一阵无力。
她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压力席卷而来。
创业维艰,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宋祈年抱着已经睡着的宋曦站在门口,昏黄的灯光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
“还没忙完?”他声音不高,怕吵醒孩子。
黎书禾连忙站起身,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强打起精神:“快了,收拾一下就走。”
宋祈年走进来,目光扫过她脸上难以掩饰的疲惫和桌上摊开的、写满供应商信息的笔记本。
他没有问“怎么了”,而是将熟睡的儿子小心地放在旁边的旧沙发上,盖好自己的军外套。
然后,他拿起那个笔记本,翻看了几页,指向上面一个被黎书禾打了问号的供应商名字:“这个人,我托人打听过,信誉一般,合作要谨慎。”
黎书禾愕然抬头。
她从未跟他提过供应商的具体问题!
宋祈年放下笔记本,又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市纺织二厂,有个姓吴的副厂长,是以前的老连长,为人正派。需要的话,可以去拜访一下。”
他没有大包大揽,只是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和一条可能的路。
这恰到好处的帮助,像暗夜中的一盏灯,瞬间驱散了黎书禾心头的阴霾和孤独。
原来,他并非对她的困难一无所知,他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在她需要的时候,用他特有的方式,给予最及时、最有力的支持。
“谢谢……”黎书禾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一次,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找到同盟、被深刻理解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