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如山的红薯带来的狂喜浪潮,在清河村持续了整整三日。每日清晨,沈微的小院门口便排起长龙,村民们扶老携幼,带着篮子、布袋,脸上洋溢着对食物最朴素的渴望与对沈微最真挚的感激。按户按人,领取一份沉甸甸、能顶数日饥荒的红薯。那份赭红色的甘甜与饱足感,如同最温暖的阳光,驱散了长久笼罩在村民心头的饥饿阴霾。沈微的名字,在清河村已近乎神明。
然而,当最初的震撼与感恩稍稍平复,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渴望,如同野草般在所有村民心中疯长——他们想要的,不再仅仅是救济粮,而是那能结出如此“神粮”的种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告别饥饿的希望!
“沈东家,这红薯……明年俺们也能种吗?”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领完红薯后,迟迟不肯离去,搓着粗糙的手掌,眼中满是期盼。
“是啊东家!俺们也想种!求您教教俺们吧!”
“这红薯藤,能分给俺们一点不?俺家那两亩薄田,也想试试……”
“东家,您开个价!俺砸锅卖铁也买点种!”
类似的请求,如同潮水般,从早到晚,从未停歇。每一双望向沈微的眼睛,都燃烧着对未来的炽热憧憬。这份渴望,如此纯粹,如此强烈,让沈微心中充满了暖意。她推广红薯的初衷,不正是为了这一刻吗?让科技带来的丰饶,惠及这片土地上最需要它的人们。
**分享成果的善意,在她胸腔中激荡澎湃。**
然而,身为现代顶尖战略规划总监的理性,却让她保持着异乎寻常的清醒和谨慎。
她深知,良种推广,绝非简单的分发馈赠。尤其是在这个信息闭塞、规则意识淡薄、又充斥着基层权力寻租可能的古代农村。
隐患,如同潜藏的暗礁:
1. **种源失控:** 如果任由薯藤薯种无限制分发、流转,用不了两年,她手中经过系统优化的良种优势就会消失殆尽,甚至可能因不当留种退化。她必须掌握核心种源,才能保证持续的产量优势和技术壁垒。
2. **市场混乱:** 一旦红薯大面积种植,产量剧增,如果没有合理的销售渠道和价格保护机制,谷贱伤农的悲剧必然上演。她需要建立稳定的回购体系,保护种植户的基本利益。
3. **契约精神:** 古代农村,口头约定脆弱不堪。她需要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来约束双方行为,明确权责,避免日后的纠纷和扯皮。
4. **王有财之流:** 里正王有财在抗洪时的表现历历在目。若没有约束,他极有可能利用职权,强取豪夺薯种,压榨农户,甚至反过来掣肘她。
这份谨慎,并非吝啬,而是对这份来之不易的“神粮”负责,对信任她的村民负责,更是对她所推动的这场小小农业革命负责。善意需要智慧的引导,才能结出持久的善果。
经过几日的深思熟虑和与王大山、老周头等核心村民的反复商议,沈微终于做出了决定。
这一日,天气晴好。沈微没有在自家小院发放红薯,而是让王大山敲响了村口老槐树下那口闲置已久的大钟。
“铛——铛——铛——”
浑厚的钟声在清河村上空回荡,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庄重。村民们闻声而动,扶老携幼,如同溪流汇入大海,很快便聚集在村口那片相对开阔的打谷场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和一丝莫名的紧张——沈东家敲钟召集,必有大事宣布!
沈微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台上,身姿挺拔。她换上了一身素净利落的衣裙,神情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在她身后,摆放着几捆用草绳仔细捆扎好的、绿油油的红薯藤蔓,以及几筐精心挑选的、表皮光滑、个头匀称的红薯种薯。阳光下,这些绿色的藤蔓和赭红的块茎,散发着令人心安的勃勃生机。
“诸位乡亲!”沈微清越的声音响起,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感谢大家这些时日的信任与支持。今日召集大家,是为红薯薯种推广之事!”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数百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沈微身上,屏息凝神。
“此物名为红薯,其耐旱、高产之效,大家已有目共睹。我沈微,愿将此种薯薯藤,推广于我清河村,助我清河村,永绝饥馑之忧!”沈微的声音带着一种慷慨激昂的使命感,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好!!”
“沈东家仁义!”
“谢东家大恩!”
欢呼声如同潮水般涌起,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沈微抬手,示意大家安静,脸上的神情却变得更加严肃:“然,良种推广,关乎我清河村长久之计,不可不慎。为使此惠及百家之事,得以长久、有序、公平地施行,我沈微,需与诸位订立一份‘契约’!”
“契约?”这个词让许多村民一愣,面面相觑。种地还要签契约?这在他们祖祖辈辈的经验里,可是头一遭。
“没错,契约!”沈微的声音斩钉截铁,“此契约,非为约束,实为保障!保障大家的投入有回报,保障大家的辛苦不白费,保障这红薯良种,能一代代传下去,真正成为我们清河村的‘命根子’!”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村民们脸上的疑惑稍稍退去,代之以好奇和倾听。
“契约内容,主要有三!”沈微朗声道,王大山在一旁,将一份早已誊抄在数张大纸上的契约内容高高举起,方便识字的人观看。
“其一:薯种赊销!凡清河村村民,欲种植红薯者,可于今日起,至我处登记。每亩地,可赊取薯种二十斤,或薯藤五十株!赊销价格,仅为市面良种粟米价格的五分之一!待红薯收获之时,再行结算!”
“五分之一?!”人群中爆发出惊呼!这个价格,简直是半卖半送!巨大的善意让许多村民激动不已。
“其二:保证回购!凡依我教授之法种植,所产红薯,无论大小,无论品相,我沈微名下的‘清河农社’,将以不低于市价粟米的价格,全部、优先回购!绝不压价!绝不拒收!”
“保证回购?!”这一条更是如同定心丸!村民们最怕什么?怕辛辛苦苦种出来,卖不出去,或者被压价!沈东家竟然承诺全部、优先、按粮价回购?这简直是天大的保障!许多原本还在犹豫的村民,眼睛瞬间亮了。
“其三:种源管控!”沈微的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郑重,“为保此良种品质不退化,凡赊购我薯种薯藤者,收获之时,必须将所产红薯,除留足自家口粮及少量尝鲜外,**全部**交由‘清河农社’统一处理!任何人,不得私自截留红薯作为来年种薯!若有违者,取消其后续赊购良种资格,并需按市价粟米十倍,赔偿所赊薯种薯藤之价!”
最后一条“不得私自留种”,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部分村民滚烫的心头。
“啊?不能自己留种?”
“这……这算什么道理?俺们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留种的!”
“就是啊,买种子多贵啊!自己留不是省了?”
“沈东家,这……这是不是太霸道了点?”
“是不是怕俺们种好了,就不买你的了?”
质疑声、不解声、甚至带着一丝不满的嘀咕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地响起。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思想更保守的老农,眉头紧锁。留种,是他们千百年来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这条规定,直接挑战了他们的认知。
沈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理解他们的疑虑,但这一步,绝不能退让。
她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那些质疑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清晰地解释:
“诸位乡亲!非是我沈微霸道,更非是为了图谋大家的辛苦钱!此规定,恰恰是为了大家好!”
“大家可知,为何同样的种子,种上几年,产量就越来越低,个头越来越小?那是因为种子会退化!红薯尤其如此!若人人随意留种,今年留的稍差一点,明年再留更差一点的,用不了三五年,这亩产两千斤的神粮,就会变成亩产几百斤的寻常之物!到那时,我们清河村,岂不是又要回到靠天吃饭、忍饥挨饿的日子?”
她的话,结合老周头那三亩坡地原本贫瘠却产出神迹的事实,以及“退化”这个形象的描述,让不少村民陷入了沉思。是啊,好像真是这样!麦子、粟米种久了,确实不如新种子好。
“而我‘清河农社’统一回收处理,便是要由经验丰富的农人,在专门的留种田里,挑选最健壮、最优良的红薯,精心培育出下一代的薯种薯藤!确保大家每年拿到的,都是最好的种子!这样,我们清河村的红薯,才能一直高产下去!大家的饭碗,才能端得稳稳当当!”
沈微的解释,如同拨云见日。许多原本疑惑的村民露出了恍然的神情。原来是这样!是为了长久的好!是为了保住这“神粮”的本事!
“另外,”沈微适时补充,抛出一个更大的诱惑,“凡与‘清河农社’签订此契约者,不仅享受低价赊种、保证回购,待红薯推广开,农社有了盈余,还会根据大家交售红薯的数量,给予额外的红利!农社赚了钱,大家一起分!”
红利!这个新鲜的词,带着实实在在的利益,瞬间又点燃了许多人的热情。签了契约,不仅种地有保障,卖粮有保障,种好了还能分钱?
“至于契约的执行与监督,”沈微的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站在人群外围、脸色阴晴不定的里正王有财,“将成立‘契约监督会’,由村民推举德高望重、公正无私之人担任,王里正……自然也在其中。所有赊销、回购、红利发放,皆公开透明,接受全村监督!若有徇私舞弊、欺压农户者,无论何人,我沈微第一个不答应!”
最后这句话,如同定海神针,也隐隐敲打了王有财。将他也纳入监督体系,表面是给面子,实则是将其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反而限制了他私下搞小动作的空间。
王有财的脸色变幻了几下,最终挤出一个僵硬的笑容:“沈东家思虑周全,为乡梓长远计,王某……自然支持。”
有了王有财这句不情不愿的“支持”,加上沈微入情入理的解释和实实在在的保障与诱惑,场上的气氛开始转变。
“俺签!俺相信沈东家!”第一个站出来的,竟是之前领红薯时哭得最凶的王老实。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佃农,最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沈东家救了我们全村,还给我们红薯吃,如今又给这么好的条件让俺们自己种,俺还有啥不信的?不让留种就不留!俺听东家的!”
“俺也签!”李大锤那洪亮的声音响起,他挥舞着粗壮的胳膊,“跟着沈东家,有饱饭吃,有钱赚!这契约,俺觉得公道!”
“算俺家一个!”
“还有俺!”
“俺们家也签!”
有了带头的,尤其是李大锤这种在村里有威望的人表态,再加上王老实这样最底层的农户响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踊跃上前,在王大山准备好的契约名册上按手印、画押。
当然,仍有部分村民,尤其是几户家境尚可、拥有自己田地、习惯了自给自足的老农,还在观望。他们仔细听着契约内容,掰着手指头算着赊种的钱、可能的收成、回购的价格、不能留种的“损失”……脸上的表情复杂而犹豫。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甚至从怀里掏出一个油腻腻的旧算盘,蹲在角落里噼里啪啦地打了起来,眉头拧成了疙瘩。
沈微看着这一幕,心中并无失望,反而更加踏实。有踊跃响应者,证明她的善意和保障机制得到了认可;有谨慎观望者,恰恰说明村民们并非盲目,他们在思考,在权衡。这正是她想要的——在分享巨大善意的同时,建立起清晰、公平、可执行的规则。
她走到那个还在打算盘的老农身边,温和地问:“周老伯,可算清楚了?可有疑虑?”
老农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看着沈微,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问道:“东家……俺就是担心……万一……万一俺种不好,产量不高,还不上赊种的粮钱……”
“周老伯放心,”沈微语气坚定,“契约上写得明白,赊种价格极低。只要您按我的法子种,哪怕收成只有老周头家的一半,也足够您还清赊种有余,还能剩下不少口粮和卖钱的!若真遇上天灾虫害,收成实在不够,农社也会视情况减免或延缓,绝不会逼得大家卖儿卖女!”
沈微的保证,如同春风化雨,打消了老农最后的顾虑。他收起算盘,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下定决心的神色:“成!东家仁义,俺……俺也签!”
看着又一个观望者走向登记处,沈微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份契约,是她用善意铺就的桥梁,更是用谨慎构筑的护栏。它连接着科技的馈赠与土地的渴望,也守护着清河村走向丰饶未来的希望之路。
阳光洒在打谷场上,照亮了那一张张或激动、或期待、或终于下定决心的脸庞,也照亮了沈微眼中那坚定而充满希望的光芒。红薯的藤蔓,将在这份契约的约束与保障下,如同绿色的希望之火,迅速蔓延至清河村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