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敲打着《江东日报》编辑部的玻璃窗,周雅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迟迟没有落下。总编刚刚亲自改过的稿件里,\"志远食品\"被替换成了\"某不良企业\",\"亚硝酸盐超标\"前面加上了\"再次\"二字——尽管这是第一次事件。
\"小周啊,你还年轻。\"总编拍着她肩膀时手上的油墨味还留在她衬衫上,\"赵副镇长昨天专门来过电话,这种报道要注意'社会影响'。\"
周雅端起已经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口,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屏幕上,她精心调查的赵氏化工厂与伪劣农药的关联段落被整段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对\"乡镇企业质量监管漏洞\"的泛泛而谈。
\"周姐,楼下有人找。\"实习生的声音从工位外传来。
周雅抬头看了眼挂钟——晚上九点二十,这个时间谁会来报社找她?她保存文档,顺手将U盘拔下塞进口袋,乘电梯下楼的十几秒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U盘边缘的金属划痕。
一楼大厅的休息区,陈志远正仰头看着墙上张贴的报社历年获奖作品展板。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立领衬衫,袖口卷到手肘处,露出结实的小臂。听到电梯声响,他转过身来,手里拿着份当天的晚报。
\"打扰你加班了。\"陈志远指了指报纸上豆腐块大小的报道,《志远食品恢复生产,质检合格率100%》被挤在版面最下方,旁边是半版篇幅的《赵氏化工荣获省优称号》专题报道。
周雅苦笑着将U盘在指间转了个圈:\"我写的四千字调查报道,最后见报的不到四百字。\"
\"猜到了。\"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所以我来挖墙脚。\"
纸袋里是一份企划书,封面印着\"志远企业通讯社筹建方案\"。周雅翻开第一页,呼吸微微停滞——预算栏那个数字足够养活她现在所在的整个社会新闻部三年。
\"你要办媒体?\"周雅的声音因惊讶而略微提高,\"你知道现在宣传部对内部刊物的审批有多严格吗?\"
陈志远示意她继续往后翻。在组织架构图那页,通讯社被划分为\"企业文化建设部\"下属机构,但采编团队却直接向董事长办公室汇报。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一页的顾问名单——几位新闻学界泰斗的名字赫然在列,其中两位还是周雅研究生时期的导师。
\"不是企业内刊,是真正的媒体。\"陈志远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周雅心上,\"我们需要有人把那些被删掉的真相说出来。\"
大厅顶灯在陈志远眼中投下细碎的光点,周雅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雨夜,他在实验室里盯着亚硝酸盐检测报告时的眼神——同样的坚定,同样的义无反顾。
\"我明天还要交稿。\"周雅最终说道,将企划书塞回纸袋。但当她转身走向电梯时,手指紧紧攥住了那个装有被删稿件的U盘。
三天后,《江东日报》社会新闻部的同事们围着周雅空荡荡的工位窃窃私语。办公桌上整齐地摆着记者证和门禁卡,电脑屏幕还停留在她最后修改的文档界面。总编室里传来摔杯子的声音,随后是总编歇斯底里的咆哮:\"吃里扒外!她知不知道是谁在给报社发工资?!\"
而此时,周雅正站在志远集团顶楼的会议室里,面对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调查记者和摄影师。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长桌上,映亮了她刚发到每个人手中的创刊号策划案。
\"《消费者实话》,\"周雅指着白板上的版面设计图,\"不是企业宣传册,而是真正为消费者发声的媒体。创刊号主题——'农药里的秘密'。\"
会议室门被推开,陈志远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手里抱着厚厚一摞文件。\"刚拿到的检测报告,\"他将文件放在桌上,最上面一页盖着省农科院的红章,\"赵氏化工卖给棉农的'保铃丹',有效成分不足标注的十分之一,却添加了世界卫生组织明令禁止的剧毒物质。\"
一位戴黑框眼镜的摄影师吹了声口哨:\"这要是发出去,赵建国得连夜去省里搬救兵。\"
\"所以要快,要准。\"周雅将U盘插入投影仪,墙上立刻显示出她这三个月来秘密拍摄的画面——赵氏化工厂后门凌晨运输的桶装原料,化验室窗台上枯萎的绿植,还有最触目惊心的一组照片:某棉田里畸形发育的棉桃和旁边皮肤溃烂的农民手臂。
陈志远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马路上如蚂蚁般大小的行人。\"十年前我当知青时,\"他的声音突然变得遥远,\"生产队用土法配的农药,烧坏了不少人的肺。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人早点告诉我们那些配方有问题...\"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听见空调出风口细微的嗡嗡声。周雅注意到陈志远说这话时,右手无意识地按在了左胸上方——那里有一道她从未注意到的淡淡疤痕。
\"明天这个时候,\"周雅打破沉默,\"我要看到暗访组拿到赵氏化工的原料采购单,摄影组追踪到他们废料倾倒的完整路线,数据组整理好近五年使用过这款农药的农户名单。\"她环视众人,\"有问题吗?\"
回应她的是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和键盘敲击声。陈志远仍站在窗边,但嘴角已经扬起微不可察的弧度。
创刊号复印前夜,印刷厂里弥漫着油墨和紧张混合的气味。周雅站在巨型印刷机旁,校对着最后一遍清样。第三版的通栏标题让她停顿了片刻:《从亚硝酸盐到剧毒农药——赵氏化工的\"质量管控\"之道》。
\"省委宣传部的电话打到我这来了。\"陈志远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两份刚印出来的样刊,\"问我们是不是要搞'媒体审判'。\"
周雅接过样刊,纸张还带着机器余温。\"他们动作比我想的还快。\"她翻开内页,指尖停在一幅对比图上——左边是赵氏化工获得的\"质量信得过单位\"奖状,右边是暗访组拍到的过期原料翻新现场。
陈志远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对折的纸:\"这是刚拿到的批文,《消费者实话》作为'企业质量监督内参'获得准印资格。\"他顿了顿,\"但发行范围仅限于'相关企事业单位'。\"
\"够用了。\"周雅将样刊塞进包里,\"两千份足够让该看到的人看到。\"
印刷机开始轰鸣,成摞的杂志如潮水般涌出。陈志远突然问道:\"后悔吗?从省报大记者变成企业内刊主编?\"
周雅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第一缕阳光正刺破云层。\"你知道我为什么当记者吗?\"她没有直接回答,\"大三那年我家买了台冰箱,用了三个月就坏了。我去投诉,商家说我们使用不当。后来有个记者调查发现那批冰箱用的是劣质压缩机,报道出来后厂家才肯退货。\"她转身面对陈志远,\"真相需要平台,而平台需要资金。就这么简单。\"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当第一束阳光完全照进厂房时,他突然说:\"我打算设立一个'事实核查'奖学金,资助新闻系学生做深度调查。你来当评委主席?\"
周雅笑了,这是她辞职后第一次真心实意地笑:\"你这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值得。\"陈志远也笑了,阳光在他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金影。
创刊号发行的第三天,赵建国带着三个穿制服的人闯进了志远集团总部。周雅透过会议室的玻璃墙看到,其中一人手里正挥舞着《消费者实话》。
\"非法出版物!诽谤!\"赵建国的咆哮穿透隔音玻璃,\"你们这是打击报复!\"
陈志远不紧不慢地翻开面前的文件:\"赵副镇长,这份省质检局的抽检报告您应该还没看到吧?\"他推过去一份盖着红章的文件,\"比我们杂志早印发两天。\"
赵建国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周雅注意到他的手指在文件上留下了汗渍。
\"不过您来得正好,\"陈志远按下桌上的通话键,\"秦医生,麻烦把那位棉农带过来。\"
会议室门再次打开时,秦雪搀着一位右臂缠满绷带的老农走了进来。老人浑浊的眼睛在看到赵建国后突然睁大,颤抖的手从怀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发票:\"赵...赵老板,你说这药...不伤人的...\"
赵建国夺门而逃的狼狈模样被守在门口的摄影师拍了个正着。当天下午,这张照片就出现在了《消费者实话》的特别增刊上,配文只有一行字:\"谁在害怕真相?\"
傍晚,周雅在空荡荡的编辑部整理读者来信。最上面一封的落款引起了她的注意——省报社会新闻部全体记者。拆开后,里面是一张集体签名的明信片,背面写着:\"我们欠读者一个真相。\"
电话铃突然响起,陈志远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刚接到消息,赵氏化工的农药生产线被勒令停产整顿。\"
周雅望向窗外,夕阳将整个城市染成血色。\"这只是开始,\"她轻声说,\"明天我会派暗访组去他们的化肥厂。\"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对了,有个北大新闻系的研究生申请奖学金,研究方向是'企业与媒体关系'。面试时她说...\"陈志远突然停顿了一下,\"她说想写篇关于你的毕业论文。\"
周雅的手指无意识地绕着电话线:\"题目是?\"
\"'从调查记者到企业媒体人——论新闻理想的另类实现途径'。\"
暮色渐浓,编辑部墙上的投影仪自动启动,播放着当天电视台对志远\"透明工厂\"的报道。画面里,陈志远正领着小学生参观生产线,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头问他:\"叔叔,你不怕坏人再来下毒吗?\"
周雅按下暂停键,陈志远蹲下身与小女孩平视的画面定格在墙上。她突然意识到,这场媒体战远不止商业竞争那么简单——它正在重塑一些更根本的东西,关于信任,关于责任,关于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人们选择如何讲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