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桂花落尽时,萧沅与柳萱的婚讯早已随着秋风传遍了大胤的每一寸土地。而比这场婚礼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容珩借着这场喜宴,与江湖各派达成的“江湖学堂扩办”共识——除了苏州的总堂,还要在南北各设五处分堂,让更多江湖子弟能读书识礼,也让更多皇室宗亲与世家子弟能走进江湖,亲身体验那份与宫廷截然不同的烟火气。
消息传回京城时,容瑾正在国子监的藏书阁里整理新到的江湖志。听到内侍的禀报,他指尖划过书页上“侠客行”三个苍劲的字,嘴角忍不住扬起——他想起在苏州学堂时,王帮主教他扎马步时说的“功夫在腰,道义在心”,想起小石头捧着粗瓷碗喝米汤时,眼里映出的星星。
“三哥,父皇真的要在北疆也开江湖学堂?”容玥提着裙摆跑进来,发间还别着一朵刚摘的菊花,“刚才听贵妃娘娘说,要让九弟和七妹也去江南住半年呢!”
容瑾合上书卷,看着妹妹亮晶晶的眼睛,笑道:“父皇说,江山是天下人的江山,既要有朝堂的规矩,也要有江湖的热血。让弟弟妹妹们去看看,没什么不好。”
他没说的是,昨日容珩的密信里特意提到,让他着手整理江湖各门派的典籍,挑选其中“忠义”“仁勇”的篇章,编入国子监的教材。这意味着,江湖不再是稗官野史里的传奇,而是要真正走进朝堂,走进每一个读书人的心里。
最先响应的是北疆的定北将军。他在给容珩的奏折里说,北疆民风彪悍,与草原部落接壤,常有摩擦,若能开一所江湖学堂,让军中子弟与当地侠客的儿女一起读书练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化解隔阂,实乃两全其美。容珩当即批复“准”,还特意让萧沅从江南选派了三位既有江湖经验又懂教学的先生,带着十箱书籍和药材,星夜赶往北疆。
江南的江湖学堂更是热闹。容瑾和容玥离开后,贵妃的儿子五皇子容轩、珍妃的女儿七公主容瑶也来了。容轩性子沉稳,跟着萧沅学兵法,竟从江湖门派的“阵法”里悟出了几分行军打仗的道理;容瑶活泼好动,跟着柳萱学骑马,常常跟着江湖儿女一起纵马驰骋在江南的田野上,晒得黑了些,却比在宫里时开朗了十倍。
“七公主今日又把张铁匠的儿子赢了?”柳萱看着牵着马回来的容瑶,笑着打趣。容瑶扬起小脸,手里还攥着根青草:“他说女子骑不过男子,我偏要让他知道,我大胤的公主,不比任何人差!”
萧沅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提笔给容珩写密信:“皇子公主渐染江湖气,少了宫廷的娇弱,多了几分坚韧,臣心甚慰。”
而宫廷里,也渐渐染上了江湖的气息。容珩让人在御花园开辟了一块练武场,不仅皇子们要在此练习拳脚,连妃嫔们也可以跟着江湖来的女先生学些防身术。贵妃学了几日,竟能把一套“流云掌”打得有模有样,笑着对卫蓁蓁说:“以前总觉得江湖人粗野,如今才知道,这功夫里也有门道,能强身健体,还能静心养性。”
最让人意外的是太医院。自从几位江湖神医入宫后,太医院的药方里渐渐多了些“野路子”——有位擅长草药的老神医,用山里的蒲公英和金银花,就治好了困扰容珩多年的咳嗽;还有位懂推拿的女医,教给卫蓁蓁一套按摩手法,让她夜里再也不会因为腰疼醒过来。李太医起初还颇有微词,直到亲眼看见一位江湖郎中用三根银针止住了产后大出血,才红着脸说:“术业有专攻,老臣佩服。”
卫蓁蓁看着这些变化,心里感慨万千。她想起当年在潜邸,容珩说“若有朝一日登基,定要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她以为,好日子就是丰衣足食、国泰民安;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好日子,是让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样子——读书人能有江湖的热血,江湖人能有读书人的儒雅,宫廷与江湖,不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一体。
这日,卫蓁蓁正在坤宁宫看安儿和宁儿学爬,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锦书笑着进来禀报:“娘娘,是江南的江湖朋友们送特产来了!有萧先生亲手种的茶叶,柳姑娘做的桂花糕,还有孩子们给小皇子小公主画的画呢!”
卫蓁蓁走到门口,只见十几个江湖儿女正抬着箱子往里走,为首的是个背着剑的青年,正是当年被容瑾救下的卖花姑娘的哥哥。他对着卫蓁蓁深深一揖:“皇后娘娘,小的们代表江南百姓,给您和小皇子小公主送些薄礼。萧先生说,宫里的点心虽好,却不如江南的桂花糕接地气。”
卫蓁蓁笑着让人接过礼物,还让人取了些宫里的蜜饯和绸缎,回赠给他们:“替我谢谢萧先生和柳姑娘,也谢谢江南的乡亲们。告诉他们,有空常来宫里坐坐。”
那青年眼睛一亮:“真的可以吗?我们还以为……”
“以为宫里规矩多,进不来?”卫蓁蓁笑着摇头,“这皇宫是天下人的皇宫,只要心怀善意,谁都可以来看看。”
消息传开,江湖儿女们都沸腾了。没过多久,就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侠客带着弟子,捧着江湖各派共同编撰的《侠义录》入宫,说是要献给皇帝,让这份“忠义”能流传千古。容珩亲自在太和殿接见他们,还让翰林院的学士把《侠义录》与儒家经典一起刊印,发行到全国各地。
“陛下,这《侠义录》里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与咱们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是一个道理啊。”一位老学士捧着书卷,激动地说。容珩点点头:“是啊,无论是江湖还是朝堂,只要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天下,就是英雄。”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年。安儿和宁儿已经会走路了,常常摇摇晃晃地跑到练武场,看着哥哥姐姐们练拳,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喊着“打打”;北疆的江湖学堂传来捷报,当地侠客与军中子弟联手,击退了来犯的草原部落,还缴获了大批牛羊;江南的商路因为江湖与官府的合作,变得畅通无阻,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日,容珩和卫蓁蓁坐在太液池边,看着远处皇子公主们与江湖孩子们一起放风筝。那风筝是江南送来的,一只画着龙,一只绣着凤,在蓝天上飞得又高又稳,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卫蓁蓁靠在容珩肩上,轻声道,“当年你说要让宫廷与江湖融合,我还担心太难,如今看来,只要心诚,没什么做不到的。”
容珩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远方:“因为无论是谁,都盼着一份安稳,一份尊重。江湖人想要被认可,朝堂人想要接地气,咱们做的,不过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看到彼此的好。”
他想起萧沅信里的一句话:“江湖与宫廷,本就像水与船,水涨才能船高。”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远处的风筝线忽然断了,那只龙凤风筝越飞越高,渐渐变成了一个小点,消失在蓝天白云里。孩子们惊呼着追了几步,随即又笑着跑回来,拉着大人的手,要再放一只。
卫蓁蓁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风筝就像此刻的大胤——宫廷是那风筝骨,江湖是那风筝面,而百姓的心意,就是那根看不见的线,只要线不断,就能飞得又高又稳,飞向更辽阔的未来。
容珩低头,看着她温柔的侧脸,轻声道:“蓁蓁,你看,这天下,正越来越好。”
卫蓁蓁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笑着点头:“嗯,越来越好。”
太液池的水波光粼粼,映着两人的身影,也映着远处孩子们的笑脸。宫廷的红墙与江湖的绿林,在这一刻,仿佛真的化作了一体,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幸福。而这份融合,就像一颗埋下的种子,在岁月的浇灌下,正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为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遮风挡雨,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