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列车缓缓驶入站台。
我站在车门前,手里紧紧攥着手机,目光死死盯着那条热搜新闻——《公益市场化是伪命题?
——林致远模式引发争议》。
短短几分钟,微博话题已经冲上热搜榜前五,评论区炸了锅,有支持我的,也有质疑我“借公益敛财”的声音混杂其中。
心跳得厉害,仿佛被人一拳打在胸口。
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狠。
刚走出站口,电话就响了。
“喂,林哥。”周姐的声音透着焦虑,“你看到新闻了吗?”
“看到了。”我低声回答,脚步不停。
“这事儿不是偶然,有人提前准备好了稿子,连标题都统一口径,背后一定有人。”
“李维汉。”我不假思索地吐出这个名字。
他不是第一次针对我了,上次在村里的土地纠纷问题曝光后,他就对我怀恨在心。
这次,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用舆论战的方式,把我架在火上烤。
“但我们也不能退缩。”我说,“如果我们现在退了,那就真的是被他们说中了——我们是在利用公益炒作自己。”
周姐沉默了几秒,然后语气坚定:“好,我这就联系专家和律师团队,准备正面回应。”
挂掉电话,我站在街头,看着人来人往的都市,心中却无比清醒。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一场关于价值观的较量。
他们要的是扼杀一种新的可能,而我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相信改变真的可以发生。
十一点整,我在朋友圈看到李评论家的专栏文章上线:《公益不该只是悲情叙事》。
他没有直接站队,而是冷静分析了我的“阳光助老计划”运作机制,指出所谓“商业化风险”其实是一种误解,是对现代公益缺乏了解的表现。
他在文中引用了美国、日本等地类似项目的数据,强调公众对公益透明度与效率的需求早已超越传统募捐模式。
最后一段,他说:“林致远不是一个完美的慈善家,但他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先行者。”
看完这段话,我心里一热。
这位曾公开质疑我动机的评论家,此刻竟然站出来为我发声。
也许他是出于学术立场,也许他也意识到这场风波背后的真正意图。
但无论如何,这篇文章像是一道光,在舆论最黑暗的时候亮了出来。
下午两点,周姐召集了全国线上发布会筹备会议。
“我们要把这件事公开化,让公众看到真相。”她坚定地说,“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我点点头:“我愿意面对一切质疑,只要能推动公益更透明、更有效。”
这句话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从做自媒体开始,我就一直想告诉大家,普通人的声音也可以影响世界。
哪怕只是一个外卖小哥,也能做出改变。
而现在,就是证明它的时候。
发布会定在明天上午十点,主题是:“阳光下的公益:透明、效率与未来”。
我坐在会议室里,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消息和媒体采访请求,突然感到一阵疲惫。
但这不是放弃的理由。
我想起那个在直播中哭着讲述家庭困境的女孩孙雨婷,想起王志远低着头时的眼神,也想起赵慈善家对我说的话:“做公益,不只是帮别人,更是救赎自己。”
如果我只是为了流量去做这些事,我大可以选更容易博眼球的方式,比如揭露名人丑闻、编造虚假故事。
但我选择记录真实的苦难,分享真实的希望,是因为我相信,这个世界值得更好的模样。
傍晚五点半,我已经回到总部办公室,正在整理发布会上要用到的资料。
这时,吴记者发来消息:“林先生,您有空接受一次独家专访吗?”
我看了眼时间,点头同意。
她带着摄像师进来时,我正站在窗边,望着远处渐暗的城市天际线。
“林先生,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调整了一下麦克风,“最后一个问题——您是否后悔选择这条路?”
我转过身,看着镜头,轻轻一笑。
“如果我不做,就永远没人知道……”我望着镜头,轻轻一笑。
“如果我不做,就永远没人知道,善意也可以很强大。”
吴记者点点头,示意摄像师收工。
她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敬意,也夹杂着几分复杂的情绪。
我知道她在想什么——一个外卖员,怎么就成了公益的代言人?
可这个世界从不缺质疑者,缺的是愿意走下去的人。
采访结束之后,我送他们离开办公室,站在门口看着电梯门缓缓合上。
整个空间突然安静下来,只有中央空调低沉的嗡鸣声回荡在耳畔。
我回到办公桌前,坐下,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公益透明白皮书》初稿。
这是一份我一直想做的文件,记录我们在阳光助老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节:资金流向、服务流程、审核机制、志愿者管理……它不仅是为了回应舆论的质疑,更是为了让所有关心公益的人都能看到,这条路是可行的。
敲击键盘的声音在空旷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仿佛每一击都打在我心上。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
来电显示是赵慈善家。
我的心一紧。他很少主动打电话过来,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林致远,”他的声音低沉而急促,“有人想见你,一个真正的大麻烦。”
我没有问是谁,也没问他在哪里。
因为答案已经浮现在脑海里——不是李维汉,就是他在背后联系的那些人。
“小心,他们来了。”
电话挂断得很快,仿佛怕被监听。
我缓缓合上笔记本电脑,深吸一口气,抬头望向窗外。
夜色如墨,城市的霓虹在雨后显得格外迷离,像一张虚幻的网,罩住了这座城市所有的秘密。
如果我不站出来,谁来为这些老人发声?
如果我不去做,谁来推动这个社会变得更透明、更有温度?
我起身,拿起外套,关掉灯。
办公室陷入一片黑暗,只剩下电脑屏幕残留的一点微光,在墙面上映出模糊的轮廓。
走出大楼,冷风扑面而来。我低头看了眼手表:晚上十点十五分。
明天的发布会迫在眉睫,但我却感觉前所未有的清醒。
我不能停下脚步。
我也不打算停下。
清晨七点,林致远乘坐的航班降落在东南亚某国首都。
刚下飞机,手机便收到一条加密信息:“对方已抵达会面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