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瑶立即召集小薇开会,四人站在规划图前商讨建设细节。
“这个项目多久能完工?园区专属资金够吗?”周瑶用笔尖轻点图纸。
小薇胸有成竹的说道:“最快一周就能完成。植物园营收不错,资金很充裕。”
“真没想到植物界还有这样的猎手......”周瑶喃喃自语。
傅安蘅推了推眼镜:“食肉植物是自然界的奇妙造物。它们主要生长在贫瘠的沼泽湿地,通过捕食昆虫获取氮、磷等养分。”
“安蘅哥哥,能具体给我讲讲吗?”周瑶说道。
傅安蘅点点头。
“一般有以下的分类:
1、捕蝇草属,代表物种:捕蝇草。特点:叶片边缘长有敏感的触发毛,当昆虫触碰时,仅需0.1秒叶片会迅速闭合形成“陷阱”,完成捕食,堪称植物界的闪电侠。
2.茅膏菜属,代表物种:圆叶茅膏菜、勺叶茅膏菜。特点:叶片表面密布粘液腺毛,能分泌晶莹的黏液诱捕昆虫,随后叶片卷曲消化猎物。别看叶片上晶莹的黏液像晨露般美丽,却是致命的陷阱。
3.猪笼草属,代表物种:莱佛士猪笼草、血红猪笼草。特点:叶片末端形成瓶状捕虫笼,像精致的“酒杯”一样,笼口光滑并分泌蜜液,甜蜜气息吸引昆虫到来,内部有消化液。
4.狸藻属,代表物种:黄花狸藻、小狸藻。特点:水生或湿地植物,根部有微小的囊状捕虫囊,能产生负压瞬间吸入小型水生生物,号称水中杀手。
5.瓶子草属。代表物种:黄瓶子草、紫瓶子草特点:叶片呈漏斗状,内部有消化酶和细菌,通过颜色和蜜腺吸引昆虫,光滑的内壁使昆虫滑落。昆虫一旦滑入就再难逃脱。
6.其他罕见类群。彩虹草属:叶片覆盖粘液,形似茅膏菜。螺旋狸藻:地下陷阱专门捕食土壤中的微小生物。食虫凤梨:一种依靠叶筒陷阱的凤梨科植物。”
“唔!安蘅哥哥,你可太博学了!我想起了植物大战僵尸!”周瑶乐呵呵的说道。
“这个专区刚说要综合考虑植物生态需求、观赏性、科普教育和游客体验。那这个区域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薇认真的思考问道。
傅安蘅继续专业讲解:“首先是光照条件。大多数食肉植物需要充足阳光(每天至少4-6小时直射光),如捕蝇草、茅膏菜、瓶子草。部分猪笼草和太阳瓶子草需散射光;其次就是湿度与通风要合适。食肉植物多生长在沼泽或高湿环境,需保持空气湿度60%-80%;最后土壤和水质的问题。土壤需贫瘠、酸性(ph 4-5),浇水避免矿物质沉积。”
“唔!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具体有想法吗,安蘅哥哥。”周瑶问道。
“这块区域的建设,我建议采用复合式设计。露天区域、温室或玻璃房结合。在露天区域种植适合强光需求的种类,同时利用遮阳网,以便于调节光照强度。温室或者玻璃房,可以控制温度、湿度,适合热带物种,对了这里一定要配备通风设备,避免闷热导致病害。”傅安蘅边讲,边在规划图上比划。
“整个区域安装自动喷雾系统,打造小型水景。土壤的话,用泥炭土+珍珠岩进行1:1配比就行,浇水用蒸馏水、雨水或Ro纯水。”
小薇边听,边认真记录着重点。
“展区怎么划分会比较合适。”周瑶问道。
“这片温带沼泽区。代表植物:捕蝇草、茅膏菜、北美瓶子草。模拟沼泽湿地,铺设浅水槽或苔藓地面。搭配蕨类、泥炭藓,营造原生境氛围。这块热带雨林区
。代表植物猪笼草、太阳瓶子草。造景元素:高位悬挂猪笼草,展示其藤本特性,背景布置热带植物如凤梨、兰花,设置雾化系统维持高湿度。这块水生食虫区。代表植物:狸藻、貉藻。造景元素:透明水箱或小型池塘,展示水生食肉植物的捕食机制。可搭配观赏鱼,有可能会被误食。”傅安蘅介绍到。
“太完美了!”周瑶眼睛发亮,“再增设互动体验区怎么样?定期举办捕食演示,让游客用放大镜观察。”
“绝妙的主意!”傅安蘅赞赏地点头,
若风突然插话:“再加个AR互动如何?”他调出手机演示,“扫码就能看到3d版捕食过程,还能玩'帮植物抓虫子'的小游戏。”
【我们想安安静静吃饭不行吗!】一株猪笼草委屈地嘟囔。
周瑶笑着完善方案:“步道用防腐木铺设,沿路边设置玻璃隔断,避免踩踏植物。沿线安装科普展板,含中英文名、原产地、捕食特性。每个品种都配智能标签,扫二维码自动跳转至详细科普页面,同时能听语音讲解。”
“对了,一定要设立警示牌提醒游客勿投喂异物,我曾经见因为游客投喂人吃的食物,导致捕蝇草易因错误触发最后导致死亡。同时定期检查病虫害如红蜘蛛、蚜虫等。”傅安蘅提醒道。
周瑶望着图纸上栩栩如生的效果图,仿佛已经看到游客们惊叹的表情。只有植物园角落传来此起彼伏的啜泣:
【完了完了,要和食人花做邻居了,呜呜呜呜~】
【都说了不吃植物!】
第二天清晨,AI施工队的机械声打破了植物园的宁静。
周瑶站在施工现场,看着工人们按照设计图开始搭建玻璃温室。
卢卡斯好奇地围着建材转来转去,时不时用鼻子嗅嗅新运来的泥炭土。
【这些泥土感觉来好特别~】—槐树心声传来。
突然,一阵急促的“沙沙”声从苗圃方向传来。周瑶循声望去,只见新到的捕蝇草苗正在剧烈摇晃——
【放我出去!我要晒太阳!】——捕蝇草正在抗议,
【这破塑料棚闷死了!】——捕蝇草正在抗议
周瑶忍俊不禁,正要走过去,却被小薇拦住:“园长,第一批展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