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阳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跟随李大人来到私塾的书房。
书房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墙壁上挂着几幅古朴的字画,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儒道典籍,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李大人示意楚阳坐下,自己则缓缓走到窗前,背手而立,片刻后才转过身来,目光温和地看着楚阳,说道:“孩子,方才听了你的见解,本官深感欣慰。你对儒道的理解,远超同龄人,实乃难得的可造之材。”
楚阳连忙起身,恭敬地说道:“大人谬赞,学生不过是多读了些书,有些自己的浅见罢了,与真正的儒道大家相比,还相差甚远。”
李大人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说道:“你无需自谦。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对儒道有这般深入的研究,着实不易。你且与本官说说,你是如何走上钻研儒道之路的?”
楚阳微微低头,陷入回忆,缓缓说道:“大人,学生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帮邻里做些杂活勉强维持生计。
偶然间,学生得到一本《儒道启蒙》,自此便被儒道的智慧深深吸引。
为了能多学些知识,学生每日去集市帮张屠夫搬肉,换取几个铜板,只为能买些粗糙的纸张记录自己的感悟。
后来,幸得私塾陈夫子赏识,给了学生一个旁听的机会,学生这才有了更多学习儒道的机会。”
李大人静静地听着,眼中流露出一丝怜悯与赞赏,说道:“如此艰辛,你却从未放弃,这份坚持与毅力,令人钦佩。那在你学习儒道的过程中,可有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
楚阳思索片刻,说道:“大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感自身学识浅薄,许多高深的儒道理念难以参透。
而且,学生能接触到的书籍有限,遇到困惑时,常常找不到人请教。就像之前学生得到一本《儒道灵蕴》,书中内容深奥难懂,若非陈夫子耐心讲解,学生恐怕至今都难以领悟其中精髓。”
李大人微微点头,说道:“这确实是个问题。儒道博大精深,若无良师引导,仅凭自己摸索,确实困难重重。不过,你能主动寻求帮助,虚心向学,这便是极好的。”
接着,李大人又与楚阳探讨了一些儒道在当下社会中的应用问题,楚阳都能结合青岩镇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李大人越听越惊喜,心中对楚阳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谈话间,李大人突然话锋一转,说道:“楚阳,以你的才华,不应局限于这小小的青岩镇。
本官愿意资助你进入县城的书院学习,那里有更丰富的藏书,更优秀的夫子,能让你在儒道之路上走得更远。你意下如何?”
楚阳听到这个消息,心中猛地一震,一时间,惊喜、犹豫、担忧等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他抬起头,看着李大人,眼中满是复杂的神色,说道:“大人厚爱,学生感激不尽。能去县城书院学习,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事。
只是……学生舍不得青岩镇的陈夫子、李伯,还有那些熟悉的乡亲们。
而且,学生对未来的书院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担忧,不知自己能否适应。”
李大人看着楚阳,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要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让你实现自己的抱负。
至于你的担忧,无需过多顾虑。书院里皆是热爱儒道之人,只要你潜心学习,定能融入其中。
你若去了书院,日后有所成就,也可为青岩镇增光添彩,这也是对乡亲们的一种回报。”
楚阳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李大人所言极是。
这确实是一个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可心中的不舍与担忧却如同一团乱麻,难以解开。
许久,楚阳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道:“大人,学生愿意听从您的安排,去县城书院学习。学生定当努力,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李大人欣慰地笑了,说道:“好,如此便好。你回去准备准备,过几日便随本官一同前往县城。”
楚阳起身,再次向李大人行了一个大礼,说道:“多谢大人栽培,学生定铭记于心。”
当楚阳走出书房时,阳光洒在他身上,仿佛整个人都开始发起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