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儒官将至的消息,如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笼罩着青岩镇,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紧迫感。
楚阳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契机,准备工作在他心中犹如一场精心布局的战役,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晨曦微露,楚阳便轻手轻脚地从那破旧的床榻上起身,生怕惊扰了这尚未完全苏醒的小镇。
简单洗漱后,他坐在那张摇摇晃晃的破旧木桌前,开始整理自己之前撰写的文章和对儒道的感悟。
微弱的光线从狭小的窗户透进来,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
那些纸张因反复翻阅与书写,边角已然磨损卷曲,每一页都承载着他无数个日夜的思索与心血。
他逐字逐句地审视,时而微微皱眉,对某些词句进行斟酌修改;时而又轻轻点头,似乎对自己的一些见解感到满意。
整理完文稿,楚阳怀揣着它们,匆匆赶往私塾。
一路上,小镇的街道上已渐渐热闹起来,人们都在为巡察儒官的到来忙碌着。
几位工匠正站在梯子上,精心描绘着儒道故事的壁画,鲜艳的颜料在他们的笔下逐渐勾勒出古代圣贤的身姿;几个孩子在大人的指挥下,清扫着街道上的落叶与尘土,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中飞舞。
来到私塾,楚阳径直走向陈夫子的书房。
书房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陈夫子正坐在书桌前,翻阅着一本古籍。
看到楚阳进来,陈夫子放下手中的书,微笑着示意他坐下。
楚阳恭敬地呈上自己整理好的文稿,说道:“夫子,这是我这些日子对儒道的所思所想,还望您能指点一二。”
陈夫子接过文稿,戴上老花镜,认真地阅读起来。
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时而轻轻颔首,时而提笔在文稿上圈圈点点。
许久,陈夫子放下笔,摘下眼镜,看着楚阳说道:“楚阳,你的见解愈发深刻了,但在论述儒道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还可更加具体生动。你可结合青岩镇的风土人情,多举些实际的例子。”
楚阳认真聆听,将夫子的话一一铭记在心,眼中闪烁着感激与坚定的光芒。
离开夫子的书房,楚阳并未急于回家,而是来到私塾的后院。
这里十分安静,只有几株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他找了个石凳坐下,陷入了沉思。
如何将儒道与青岩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呢?
他想到了平日里镇民们互帮互助的场景,那不正体现了儒道中的仁爱思想吗?
还有集市上大家公平交易,不正是诚信的体现吗?
想到这里,楚阳眼中一亮,立刻拿出纸笔,将这些灵感记录下来。
除了完善文稿,楚阳还日夜苦练书法。
他深知,一手好字能为自己加分不少。
简陋的家中,地面被他当作纸,木棍被他当作笔。
每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院里,楚阳便在院子中,一笔一划地练习着。
他从最基本的笔画练起,横平竖直,每一笔都力求写得刚劲有力。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地面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小圆圈。
与此同时,镇里的富家子弟们也在忙碌着。
王富贵的家中,请来的先生正摇头晃脑地给他讲解着儒道经典,王富贵坐在一旁,却有些心不在焉,眼神时不时飘向窗外。
他的父母在一旁焦急地督促着,希望儿子能在巡察中脱颖而出。
他们还四处打听巡察儒官的喜好,想着是否能通过一些其他方式让儿子获得青睐。
夜晚,万籁俱寂。
楚阳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
他深知,此次巡察对自己意义重大,自己必须全力以赴。
在朦胧的睡意中,他仿佛看到了巡察儒官赞许的目光,看到了自己在儒道之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