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赖纳团队对于把电子表芯片当成公司的第一个量产芯片没什么意见。
只是对于直接上cmoS工艺有些异议,因为现在的工厂刚刚建立,人员基本都是新人,对机器性能更谈不上熟悉,所以前期的研发费用会非常高,即使研发出来,商业回报也要打个问号。
不过杨山自有想法,pmoS工艺制作出来的电子表芯片是没有前途的,与其二次研发,不如一步到位。所以在他再三保证研发资金不存在问题后,压住了施赖纳团队的质疑。
团队成员对车间设备的位置让安装人员进行了微调之后,就把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研发上。他们在杨山的那一版电路设计图的基础上开始设计芯片的电路结构。
除了这几个技术牵头人,杨山还从全世界各个厂子高薪挖来三十多个技术熟手,在旁协助。然后又让100多个来自香江本地的技术人员给这些人打下手。
另外近200人的外围人员,主要由各个学校的实习学生以及完全没有电子学基础知识的员工组成,充当苦力。
就这样,越同半导体初步搭建起金字塔形的人员配置体系。希望精心挑出来的这100来人给力一些,能在2年内打上主力。
除了生产车间里的人员,还有一些必要的管理与后勤人员,算下来整个工厂的员工已经超过了500人。人员薪资加上研发消耗,杨山每天需要支出20万港币。
对此,杨山保持了足够的耐心,反正他有钱烧。他每天就待在车间,认真观察着每一道工序,仿佛自己是懂王。
第一次生产流片的结果非常糟糕,良品率为0不说,连一片能看的过眼的芯片都没有。经过检测后,每一枚芯片内的每一个功能区域都无法正常运行。
简直是惨不忍睹。
杨山琢磨了一下,干脆大胆加码。
他让技术人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芯片的一个区域,单独流片。反正在流片间隔期,那些机器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让它们转起来呢,就当是让操作者熟悉机器也好啊。
于是乎,在每日烧钱速度增长到30万港币的时候,芯片车间终于热闹起来,各个小组排队上机做流片测试。杨山满意的点点头,这才像个生产火热的工厂嘛。
从小日子国买来的ppc-1型光刻机在流片测试中派不上用场,但是买来的机器怎么能闲着呢?这不符合杨山的逻辑。
所以他干脆花钱请佳能的两个工程师驻场,让他们教授新人如何操作机器。包括国内过来的穆瑞凡等人都有机会在这三台机器上一展身手,有时候杨山也亲自上手玩一玩,只当是玩具了。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比这台机器贵的玩具杨山也玩过。
烧钱进行了两个多月,到了7月中旬终于有眉目了,在一个单晶盘上切割出的500多枚芯片中,终于确定有三个芯片是可用的,良品率还不到1%。
零的突破,包含2000个晶体管的芯片,终于在杨山的厂子里诞生了。
现在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生产收音机芯片时INtERSIL公司爬升良品率的阶段了。
杨山让郭利亲自带20多个封装厂的技术尖子过来,帮忙寻找提高良品率的方法。
现在他手底下已经培养出一批熟悉芯片业务的老手,他们可能对芯片制作不算特别内行,但是挑毛病提建议早已是轻车熟路,因为他们见过的芯片种类和经手的数量比那帮老外多出一个数量级。
玩了一个多月的光刻机,杨山已经玩腻了,这种细心费眼还特别烧脑的玩意还是交给专业人士玩吧。
心情不错的他,溜溜达达的来到中文大学外的一间咖啡厅,把几个合作伙伴叫来聊天。
火大少就在厂里,他是第一个到的,“杨哥,你是不是快把钱烧光了,我们约来这里喝茶诉苦?”
“你知道我在烧钱?”
“听说了,每天30万。相当于每天烧掉一套千尺豪宅了。烧完了连个灰都见不着。”
“你那厂子如何?”
“怎么成我的了?明明是我们合作的厂子啊。唉,那个破液晶面板死活弄不好,通电后时灵时不灵的。虽然没你那个厂子烧钱快,可每天也快10万了。”
“我再往进扔1000万,这样还能烧100天。”杨山也不好意思让火老大掏钱了,他本以为液晶很容易制作,没想到一个亿港币扔进去,连个屁都没憋出来。
夏普建了个液晶厂也不过花了6000多万。唉,看来技术底蕴很关键啊。
“你出900吧,我再和我阿爸要点钱,咱们凑够1500万,这样就够烧5个月了。我就不信了,夏普研发出的技术,我们拿来抄都不会。”火老大也硬顶着。
“行,这厂子归你管,以后分红按照46分,你6我4。”杨山不想让火家觉得自己在占人家便宜。
“我查了查去年的一些数据,全世界Lcd液晶面板产值只有500多万美元,咱们居然投了2500万美元建厂,实在是......,”
杨山装出无所谓的样子,“放心吧,如果厂里真的能产出我要求的液晶,我敢说仅仅是我从厂里采购的规模就超过500万美元。”
两人正说着呢,任韦黎来了。
“看黎哥的面相,应该是赚到钱了。”杨山打趣道。
“还行,好歹是见到回头钱了,刚和中大电子签订协议,向他们供应500枚1024KhZ的晶体振荡器。单价320港币。”虽然数额不大,但是在这个细分市场上竞争也少,所以任韦黎赚钱赚的轻松愉快。
“真tmd贵!”杨山吐槽一句,“精度多少?”
“几十万分之一吧。这种振荡器内部有个温度补偿装置,运作起来稳定性也没问题。”
“那电子表用的石英振荡器怎么样了?”
“那个简单。但是因为体积小,只能用音叉型石英晶体,精度和稳定性很难提上去,估摸着成本怎么也得30块吧。”
“太贵了。每天能生产多少个?”
“最多100个。”
“咳咳,”杨山被吓到了,折腾了半天,就这点产能?
“这玩意太耗人工了,每一个振荡器都需要人工调整,我那里的熟练工不够。”
“你再想想办法,我不需要精度太高的,一天误差在5秒左右就行,每天产量提高到1千,采购价格不超过15港币。”
任韦黎翻了个白眼,“你到底懂不懂这个行业啊,晶体振荡器就和机械表差不多,都是要有经验的老师傅上手。我上哪儿找那么多人去。”
“找金韬想办法呗,他在国外就是干这个的。日本国人工更贵,为什么人家能把成本降下来?”杨山说完顺手扔给他一串钥匙,“越同工业园的b6厂房就是给你准备的,免你五年的租金。抓紧时间把生产规模提上来。别说1000,日产2000都不定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