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至今还记得上次胡惟庸来时说出的这个产量时,朱重八的惊讶和狂喜。
说实话,她也感到高兴。
有了如此高产量的粮食,不仅朱元璋不急了,连她儿子、孙子都不急了。
朱元璋看着马皇后关切的神情,哈哈大笑,毫不客气地揽住她不再纤细的腰,笑眯眯地回答。
“就是这么神奇!”
“确切地说,比胡惟庸当初告诉我的还要神!”
“你是知道的,胡惟庸这人一向不爱说大话,很多事情他都藏着掖着。”
“这次仙粮的事,他估计也留了一手。”
“如果精心照料、土地肥沃,产量可能还会更高。”
“标儿也统计了我安排在其他几个地方试种的仙粮,效果普遍不错。”
“哈哈哈,一想到这事儿,我就高兴!”
朱元璋之前心里总有些不安,尽管他相信胡惟庸不会在这种大事上马虎。
但这件事关系重大,他不得不谨慎。
因此,朱元璋决定亲力亲为,从种地、锄草、浇水、施肥到收割,都是他这位大明皇帝亲自操持。
他严格按照胡惟庸的指导,哪怕有些地方他不太理解,也绝不擅自改动。
事实证明,胡惟庸在立功这件事上确实没有半点虚言。
从这次的收成来看,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
无论是皇宫里他自己种的那块地,还是其他地方由他儿子负责的田地,凡是种了土豆的,产量都超过了胡惟庸当初的预估。
显然,胡惟庸之前的说法还是保守了。
看到身边只有宋利这个老内侍,朱元璋轻声对马皇后说道:“妹子,这次惟庸可是立了大功啊!依我看,这功劳不亚于开国时徐达攻城略地的功绩。”马皇后先是一愣,随后笑着点头:“惟庸这次的功劳确实无可挑剔,而且这功劳还特别有意义,活人亿万、青史留名,真是难得。
说起来,重八,你当皇帝能有这么多能臣武将,真是该得意了。”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
是啊,无劳多大,这些人不还是他的臣子吗?
然而,就在朱元璋得意之际,马皇后忽然想起一件事,脸色一正,说道:“对了,重八,之前跟你提的让惟庸家侄女给标儿当续弦的事,怎么没下文了?你可别大意了,东宫女主人关系到方方面面。
惟庸能力出众,家教也好,如今又立下大功,这么算下来,东宫太子妃除了惟庸家的馨月丫头,还真没别人合适了。”朱元璋听了,眉头微皱,也不由得点了点头。
对于东宫的事务,每逢牵扯到他们夫妇最为疼爱的胖儿子,他们总是慎重再三,反复权衡。
如今这事更是关系到大明未来的国母,朱元璋自然更加谨慎。
他反复思量,最终觉得眼下唯有胡馨月才配得上朱标。
无论是家世、容貌、才学、性情,还是其他方面,综合来看,胡馨月都是最佳人选。
尤其是胡惟庸年纪渐长,越发安分,这一点更是深得朱元璋的欣赏。
可偏偏上次胡惟庸提起此事时,竟直接拒绝了。
朱元璋至今仍未想明白,胡惟庸为何会拒绝。
原本就看好胡馨月的朱元璋夫妇,因胡惟庸的拒绝,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想法。
于是,朱元璋索性直接命人去叫朱标过来。
他打算好好给自家胖儿子上一课!
(本章完)
------------
朱标本就住在东宫,赶来自然是迅速的。
可当他匆匆赶到坤宁宫时,一进门便察觉气氛不对。
不对啊!
今天不是土豆丰收的日子吗?
这应该是天大的喜事啊!
怎么母后宫里反倒显得如此肃穆、压抑?
这是出了什么事?
“儿臣见过父皇、母后!”
朱标挺着肚子,规规矩矩地向父母行礼,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大明太子而显得张扬。
这一点,正是朱元璋夫妇最为看重的。
他们夫妇从战乱中一路走来,深知大明再也经不起折腾。
大明容不下两代雄主!
经历了元末乱世,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大明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而朱标知礼、温和却不失阳刚与手段,无疑是大明最好的继承人。
这一点,不仅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共识,也是大明一众皇子及朝臣们的共识。
在朱标还在的时候,若有人胆敢说什么夺嫡之类的蠢话,恐怕听到的人都会避之不及。
大明的太子朱标,身形壮硕,坐镇东宫,稳如磐石。
然而,此刻的朱元璋并不打算对自己的胖儿子客套,径直将他拉到了小桌旁,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低声商议。
“标儿,你老实告诉朕,你对胡惟庸家的侄女胡馨月,有何看法?”
朱标被突然召到坤宁宫,一上来就被问及胡馨月,心中顿时一片茫然。
他对胡馨月的了解本就不多,平日里事务繁忙,哪有心思去关注这些?
但既然父皇发问,他自然得如实回答。
“回父皇,胡公家的那位姑娘,儿臣曾在母后举办的宴会上见过一面。”
“当时并未多留意,后来隐约听母后提起,说她是个不错的姑娘。”
“东宫的几位属臣也曾提及,说她性格温婉,似乎颇有才干,能独当一面。”
朱元璋听着儿子这番零零散散的评价,急得差点抓破头皮。
他一拍桌子,语气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唉呀,标儿啊!”
“你怎么就不知道着急呢?”
“你那东宫至今连个女主人都没有!”
“既然你也觉得胡惟庸家的姑娘不错,那你就该主动些啊!”
“难不成你一个大男人还害羞不成?”
朱标一听这话,顿时愣住了。
“不是,爹,您这话从何说起?”
他一着急,连“父皇”都不叫了,直接喊起了“爹”。
然而,这次他的着急毫无用处,因为不仅朱元璋着急,马皇后这个当娘的更是心急如焚。
“标儿,你别叫你爹,这事儿就是你不对!”
“你说你忙,可你还没当皇帝呢,能比你爹还忙?”
“你这年纪也不小了,东宫里连个管家的女人都没有,这日子怎么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难道还要娘来教你吗?”
朱标被父母这番连珠炮似的责问彻底说懵了。
他索性摊开双手,无奈道:“不是,您二位上次不是说胡公没同意吗?”
“胡公都没点头,儿臣能怎么办?”
“咱家总不能强抢民女吧?”
朱标一开口,朱元璋的脸瞬间红了。
“你在胡说什么?”
“怎么成了强抢民女?”
“我是让你做这些的?”
“你脑子坏了?”
朱元璋一边说,一边用手指戳朱标的胖脑袋,一下接一下,戳得朱标眼睛都快翻上去了。
他今天心里有几分不服气,嘴上就没把住门。
平日里,他哪敢说出这种话。
真是因为朱元璋这个父皇信任他,他才不觉得害怕。
反而,和父皇相处的时间越长,他心里越害怕。
朱元璋给他的信任太重了。
偏偏朱元璋自己做得无可挑剔,偏偏父子俩在不少事情上看法不一致。
他父皇又是个倔脾气!
这么一来,他压力能不大吗?
朱元璋训了几句,终究不忍心再责骂自家胖儿子。
他重新坐下,语重心长地说道:“标儿啊,你看,胡惟庸是拒绝了咱两家的联姻,这没错。”
“虽说咱还没弄清楚他为啥拒绝,可他那个侄女确实是个出色的姑娘,你承认吧?”
朱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他虽然没仔细瞧过胡馨月,但能让他爹娘这么夸赞的姑娘,肯定不会差。
朱元璋见朱标点头,兴奋地一拍大腿:“对啊!既然是个好姑娘,咱就得想办法!”
“胡惟庸不同意有啥要紧?”
“你绕过胡惟庸,直接跟那姑娘接触不就行了?”
“到时候,你俩情投意合,再有我和你娘出面,胡惟庸还能拦得住?”
朱标听到这儿,嘴巴张得合不拢。
爹啊,你刚才说的是啥啊?
朱标连忙摇头:“爹,这不行,真不行!”
“这种做法不君子,不合礼数,要是传出去,咱家的名声可就毁了!”
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有些无奈。
自家这胖儿子,其实样样都好,就是这老实、守礼的性子,太死板了。
这等明显有好处的事,关系到未来的家庭规划、延续香火,何必纠结于那些礼节呢?
遇到合适的,就得千方百计赶紧娶回家当媳妇。
不过,朱元璋也清楚自己儿子的脾气。
这小子虽然孝顺、听话,但一旦倔起来,可真是一根筋。
想到这里,朱元璋干脆直接给儿子出主意。
“这样吧,你不如办几场宴会!”
“到时候公开邀请胡家兄妹参加不就行了?”
“这样一来,你们不就能光明正大地见面了?”
“到时候,还有什么搞不定的?”
“这不算丢人吧?”
(本章完)
------------
老朱给自家胖儿子传授的,可不只是靠着宴会追求姑娘的经验。
他更多的是在教他如何通过各种“非常规”手段,与人打好关系。
实际上,老朱这人虽以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着称,杀得大明官场人心惶惶。
但作为一个从战乱中一路走来的领袖,他若是不会一些怀柔之术和权谋手段,恐怕早就被人了。
毕竟,老朱在元末义军中,算不得最厉害的角色。
若仅仅依靠强硬手腕,哪能获得那么多人支持?
如今,他便是要把这些以往他觉得有损“父皇威严”的手段,传授给自家胖儿子。
为此,哪怕牺牲一些面子,他也毫不在意。
面子什么的,哪有一个能稳住大明下一代后宫的国母重要?
更何况,这位未来的国母背后,还站着一位能护佑两代的洪武老臣?
这种天大的好事,他怎么可能放过?
再要面子,面对这么大的利益,也算不得什么了。
因此,老朱借着这难得的机会,讲得极为详细。
而朱标本就是个孝顺老实的孩子,亲爹的教诲,岂能不听?
所以,他学得格外认真。
良久,受益匪浅的朱标,终于满意地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回东宫的路。
由于坤宁宫与东宫相距不远,朱标便决定步行前往,并未让人抬轿。
漫步在这深宫大院中,朱标心中暗自思量。
方才父皇的暗示以及母后的言语,他已然心领神会。
简而言之,胡馨月便是他们二老钦定的太子妃,此事已成定局。
事实上,对于常氏之后的继任者,朱标并不十分在意。
毕竟,他的东宫虽无正妻,却并非无女眷。
然而,结合父母的意愿及自身的考量,胡馨月无疑是最合适的太子妃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