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5年,水球区健康省的清晨,总是被一层淡淡的药味裹着。那味道不似新药的清冽,而是混合了消毒水的刺鼻、过期药片的苦涩,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沉闷,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社区。
社区医院的候诊区里,三十几张褪色的蓝色座椅被磨得发亮,边缘处的布料开裂,露出里面泛黄的棉絮。座椅上坐满了患者,有人蜷缩着身子,眉头紧锁按着腹部;有人攥着皱巴巴的处方单,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时不时叹气;还有人对着缴费窗口上方的电子屏发呆——屏幕是2090年的老旧款式,背光忽明忽暗,上面“降压药:80星币\/盒”“抗生素:120星币\/支”“退烧药:35星币\/瓶”的红色数字,像一块块烧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窗口前的队伍排得很长,每个人都攥着口袋里不多的星币,眼神里满是焦虑与无奈。
罗晴穿着洗得发白的浅蓝色护士服,领口的纽扣掉了一颗,用一根白色的线草草缝住。她正蹲在候诊区的角落,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量血压。老人叫王大爷,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像干涸的河床。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个深蓝色的布包,布包上补丁摞补丁,边缘已经磨得毛边,里面是他全部的积蓄——三十枚皱巴巴的小额星币,够买半盒最便宜的降压药,却不够支撑一个月。
“姑娘,要不……我还是别量了。”王大爷的声音发颤,带着浓重的喘息,“药太贵了,我这老骨头,挺挺就过去了,别浪费你时间。”他说着,就要抽回胳膊,枯瘦的手腕上布满了老年斑,血管凸起,像老树枝一样。
罗晴的鼻子一酸,眼眶瞬间热了。手里的电子血压仪停在半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还没稳定。她来这家社区医院三年了,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设备老旧得让人揪心——唯一的一台超声仪还是2080年的“康泰-3”型号,机身锈迹斑斑,探头的橡胶套开裂,每次使用都要反复调试,稍微一动就会出现雪花点,上个月还坏了三次,很多患者只能转去市中心的私立医院,花几倍的钱做检查;
药品紧缺得让人无奈——进口的特效药品被“罗氏医疗”“黑石健康”等几家大公司垄断,价格翻了十倍不止,普通的抗生素从十年前的12星币\/支涨到现在的120星币\/支,降压药更是从15星币\/盒涨到80星币\/盒,医院的药柜经常是空的,每次进药都要托关系、等配额;
医生流失得让人绝望——有经验的老医生要么被私立医院高薪挖走,要么干脆退休,留下的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没见过复杂病例,连严重些的感冒都不敢轻易确诊,只能让患者去大医院,徒增负担。
“大爷,血压还是得量,不量怎么知道情况?”罗晴强忍着情绪,声音放得柔缓,重新握住王大爷的手腕,“药的事咱们再想办法,总会有办法的。”
她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想办法”不过是安慰人的空话。她试过向院长申请药品补贴,院长坐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后,揉着眉心说“医院经费不足,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试过联系药品经销商谈低价,对方坐在豪华的悬浮车里,叼着烟说“要低价可以,先交五万星币的‘合作费’,不然免谈”;试过发动同事捐款,可大家的工资都不高,捐的钱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救不了所有人。
罗晴看着王大爷布满皱纹的脸,看着他眼里强忍的泪水,突然觉得自己这个护士,当得很无力。她当初选择读护理专业,是因为小时候得了急性肺炎,家里穷,是社区医院的老护士李阿姨用便宜的青霉素救了她,李阿姨当时摸着她的头说“丫头,以后当护士,要多为老百姓着想”。可这三年来,垄断的药品、紧缺的设备、微薄的工资,像一把把钝刀,渐渐磨平了她的初心,让她差点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当护士。
“罗护士,有人找你。”分诊台的护士小张喊道,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好奇。
罗晴站起身,擦了擦眼角的湿润,转身看向候诊区门口。只见那里站着三个穿着浅灰色制服的人,制服的材质细腻,袖口有银色的反光条,胸前绣着一个小小的十字徽章,下面刻着“时间管理局医疗历史研究组”的字样。为首的男人个子中等,面容温和,嘴角带着浅笑,手里提着一个深棕色的皮质手提箱,箱子的表面有细腻的纹理,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他身后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个银色的纸箱,箱子上贴着“医疗设备”的标签,看起来沉甸甸的。
“罗晴护士你好,我叫叶天启,是医疗历史研究组的研究员。”为首的男人走上前,递过一张名片,声音温和而有力量,“我们正在做‘20世纪末基层医疗模式调研’,听说你们社区医院扎根基层三年,在服务普通患者方面很有经验,想向你了解些情况,顺便给你们带来点‘调研支持物资’,希望能帮到你们。”
罗晴愣了一下,接过名片。名片是环保材质,摸起来有些粗糙,正面印着“叶天启 医疗历史研究组组长”的字样,背面是一个小小的全息二维码。她从没听说过“时间管理局医疗历史研究组”,但看着叶天启真诚的眼神,看着他身后两人身上的制服,不像是骗子。社区医院的条件摆在这,也没什么可骗的,她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您想问什么?不过我们医院条件不太好,设备老旧,药品也紧缺,可能帮不上太多忙。”
“我们最想了解的,就是现在基层患者最缺的是什么,基层医疗最需要的是什么。”叶天启在候诊区的空椅子上坐下,动作轻柔地放下手提箱,打开箱子,从里面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笔记本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已经有些褪色,边角磨损严重,上面用钢笔写着“1995年乡村医生日记——李建国”,字迹工整,带着年代感,“这是我们在时间管理局的历史档案馆里找到的,里面记录了1995年水球区一位乡村医生的工作日常,或许能给现在的基层医疗一点启发。”
罗晴接过笔记本,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像是触到了一段遥远而温暖的时光。纸页已经泛黄,有些地方还带着淡淡的水渍,但上面的字迹依旧清晰。她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
“1995年6月12日,晴。今天村里的张奶奶高血压犯了,头晕得站不起来,家里只有20块钱,不够买一盒降压药。我把这个月的工资垫上,给她买了药,看着她吃下后气色好转,心里比什么都高兴。其实治病哪能看钱?医者仁心,能多救一个人,就是值得的。”
她继续往下翻,日记里的故事一个比一个触动人心:
“1995年8月3日,雨。村里的留守儿童小石头得了肺炎,发烧到39度,爷爷奶奶急得直哭。我背着药箱,走了十几里山路赶过去,用生理盐水+青霉素给他输液,成本不到5块钱。守了他一夜,天亮时烧退了,小石头拉着我的手说‘李叔叔,谢谢你’,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1995年10月15日,阴。整理了村里所有人的健康档案,老人的高血压、孩子的疫苗接种、孕妇的产检记录,都记在本子上。以后谁家有情况,能及时知道。医疗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期的守护,要把患者当家人。”
“1995年12月30日,雪。今年一共看了326个患者,没收过一次出诊费,垫了870块钱药费。有人说我傻,放着城里的大医院不去,在村里吃苦。可他们不懂,看着村民们健健康康的,看着村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这才是医生最大的成就。医疗的本质不是赚钱,是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是守护生命。”
罗晴的眼睛渐渐湿润了,眼泪滴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小小的水渍。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李阿姨也是这样,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不收出诊费,用最便宜的药治病;想起自己刚进社区医院时,每天早早来,晚晚走,帮患者挂号、取药、陪老人聊天;想起曾经的初心,是“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而不是现在这样,看着患者因药价太贵而放弃治疗,却无能为力。
“1995年的医疗条件比现在差多了,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特效药品,甚至连像样的诊疗环境都没有。”叶天启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感慨,“可李建国医生还是能靠基础药物、靠一颗仁心,救了那么多人。其实现在的基层医疗,缺的不是‘天价特效药品’,也不是‘尖端医疗设备’,而是‘让普通人用得起的医疗方案’,是‘回归本质的医者仁心’。”
他指了指苏晓和林野带来的银色纸箱:“我们这次来,除了调研,还帮你们申请了‘2025年基础医疗设备公益捐赠’——里面有五台便携超声仪,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还能连接手机查看数据、传输报告;有十台智能药柜,内置了药品保鲜系统,能自动盘点库存;还有一批经过改良的基础药品配方,都是用常见的原料制作,疗效和现在的药品相当,但成本只有现在的1\/10,普通人都能负担得起。”
苏晓和林野立刻打开纸箱,露出里面的设备。便携超声仪是银灰色的,只有笔记本电脑大小,可以折叠,探头小巧灵活,上面有防滑纹路;智能药柜是淡蓝色的,和社区医院的色调很搭,柜门上贴着“公益药品:5星币\/盒”的荧光标签,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降压药、抗生素、退烧药等常用药,药盒是环保材质,上面印着清晰的成分表和用法用量;旁边还有一叠厚厚的配方手册,封面写着《2025年基层常用药品改良配方集》。
“这些……都是给我们的?”罗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伸手摸了摸便携超声仪的表面,冰凉的金属触感真实可触,不是幻觉。
“当然,而且这些设备、配方都是免费的,后续的维护、更新也不用你们花一分钱。”叶天启从手提箱里拿出一份捐赠协议,上面的条款清晰明了,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我们只希望,这些能帮到像王大爷这样的患者,让基层医疗回到‘救死扶伤’的本质,让医者仁心不再被药价、设备所束缚。”
罗晴看着协议上的条款,又看了看候诊区里依旧在叹气的患者,看了看角落里默默抹泪的王大爷,突然觉得心里的那块巨石落了地,压在心头的阴霾也散了。她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在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字迹工整而坚定。
签完字,她立刻从智能药柜里拿出一盒降压药,快步跑到王大爷面前,把药盒递给他:“大爷,您看,这是降压药,只要5星币一盒,您手里的30星币能买六盒,够吃三个月的!”
王大爷颤抖着双手接过药盒,反复看了看上面的价格标签,又抬头看了看罗晴,眼神里满是不敢置信:“姑娘,这……这真的只要5星币?没骗我?”
“没骗您!”罗晴用力点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以后咱们社区医院的常用药都这个价,您再也不用为药钱发愁了!”
王大爷捏着药盒,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他低头看了看药盒,又抬头看了看罗晴,突然老泪纵横,浑浊的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流:“姑娘,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我终于能吃上完整的药了,不用再把一片药掰成两半吃了……”
候诊区的患者们听到消息,都纷纷围了过来,原本沉闷压抑的氛围瞬间变得热闹起来。
“真的只要5星币一盒?我这抗生素也能买了?”一个中年男人举着处方单问道,脸上满是惊喜。
“护士,我要给我孩子买退烧药,3星币一包?太便宜了!”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眼里闪着光。
“超声仪也能正常用了?我不用去市中心花大价钱做检查了?”一位大妈激动地问道。
罗晴一一回应着大家的问题,给患者们取药、介绍设备,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看着眼前的景象,看着患者们脸上的焦虑渐渐被喜悦取代,又看了看手里的《1995年乡村医生日记》,心里的初心,好像又回来了,像被春雨滋润过的种子,重新发芽。
与此同时,2135年的未来医疗中心,正笼罩在一层淡紫色的光晕里。这层光晕是中心的能量屏障,能抵御外部攻击,也能屏蔽内部信号,防止核心数据泄露。
医疗中心的主控室里,墙壁上布满了巨大的全息屏,上面显示着密密麻麻的药品配方、基因序列和诊疗方案。其中,“特效抗生素配方”“靶向降压药配方”“抗癌靶向药配方”等被标成了醒目的红色,是医疗中心的核心机密数据——这些配方被罗氏家族垄断了三十年,靠着高价售卖,每年能赚取上百亿星币,是罗氏家族控制水球区医疗行业的关键。
罗默坐在主控室中央的黑色座椅上,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黑色西装,袖口绣着淡紫色的罗氏家族标记。他手里拿着一枚透明的芯片,芯片里储存着进入核心数据库的最高权限,是他花了三年时间才破解得到的。
他三天前通过非法时空通讯联系了罗晴,用充满诱惑的语气说:“罗护士,我知道你社区医院的困境,设备老旧、药品紧缺、赚不到钱。我能帮你拿到2135年未来医疗中心的特效药品配方,只要你拿到手,回去后就能批量生产,一盒卖200星币,比现在的垄断价还高,用不了半年,你就能赚够钱把社区医院改成私立医院,成为健康省最富有的医生,再也不用看患者的脸色,不用为经费发愁。”
他知道,罗晴所在的社区医院是水球区基层医疗的关键节点,覆盖了二十个社区、十万居民。只要罗晴被利益诱惑,用特效药方垄断基层药品市场,罗氏家族就能进一步压缩其他医疗企业的生存空间,彻底控制水球区的医疗行业,甚至将触角延伸到周边星球。
而且,他已经发现,罗田生的农业轨迹、罗修的工业轨迹、罗海生的物流轨迹都被不明势力修正了,那些人放弃了垄断的机会,选择了普惠民生,这让他的计划屡屡受挫。罗晴是他在医疗领域的最后一个“棋子”,绝对不能再出意外。
“罗护士,我们该出发了。”罗默对着手腕上的微型通讯器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和焦虑,“核心数据库的权限时效有限,晚了就来不及了。”
几分钟后,罗晴的身影出现在主控室门口。她是通过罗默提供的非法时空跳跃器过来的,时空跳跃带来的眩晕感还没完全消散,脸色有些苍白。
眼前的未来医疗中心让她眼花缭乱:全自动配药机正在精准地调配着药品,蓝色的液体在透明管道里流动;基因测序仪闪烁着淡蓝色的光,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人的基因检测;全息诊疗台能投射出患者的三维身体模型,精准定位病灶……这些都是她在社区医院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设备,是基层患者梦寐以求的诊疗条件。
“看到那个红色的配方了吗?”罗默指着最大的一块全息屏上的“特效抗生素配方”,语气带着诱惑,“这是现在最先进的抗生素配方,疗效是普通抗生素的十倍,副作用几乎为零。只要把这个配方拷贝下来,你回去后就能生产,一盒卖200星币,就算是这个价格,患者也会挤破头来买,毕竟谁不想用好药?用不了半年,你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把你的小社区医院改成全健康省最好的私立医院,到时候,那些大医院的院长都要对你客客气气的。”
罗晴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全息屏上清晰地显示着特效抗生素的成分列表、制作工艺和临床试验数据。不得不说,这样的配方确实诱人,能治愈很多普通药品治不好的病症,也能让医院的名气大增。
但她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反而有些沉重。她想起了王大爷攥着30星币时的无助,想起了候诊区患者们因药价太贵而叹气的样子,想起了《1995年乡村医生日记》里“医疗的本质不是赚钱”的话,想起了叶天启送来的5星币一盒的降压药,想起了自己刚刚找回的初心。
她突然觉得,这些所谓的特效配方,好像不是能拯救患者的“希望”,而是能腐蚀人心的“陷阱”。如果她真的把配方带回去,以高价售卖,和那些垄断药品的大公司有什么区别?那些像王大爷一样的普通患者,依旧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她当初的初心,也就彻底丢了。
“我……我想拷贝那个蓝色的配方。”罗晴的目光从红色配方上移开,指着屏幕角落里一个被忽略的蓝色条目——“低成本改良抗生素配方”。
这个配方是叶天启团队提前用“时空编码替换技术”替换上去的,表面上看起来是未来医疗中心的备用配方,实际上是基于2025年的基础药品配方改良而来,成分都是常见的基础药物,疗效比特效配方稍弱,但足够治疗基层常见病症,而且成本极低,只有1星币\/盒,还能批量生产,普通人都能负担得起。
罗默愣了一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没想到罗晴会选这个无人问津的蓝色配方,语气带着不解和催促:“那个配方效果不好,只是备用的,根本卖不了高价,你确定要选这个?罗护士,你想清楚,这是你唯一的机会,错过这次,你这辈子都只能守着那个破旧的社区医院,赚着微薄的工资,看着患者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
“我确定。”罗晴坚定地点点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我当护士、当医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救死扶伤。我需要的不是能赚大钱的特效配方,是能让王大爷这样的普通患者买得起、用得上的配方。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不是垄断和牟利。”
她从罗默手里接过芯片,走到全息屏前,插入芯片接口,精准地选中了“低成本改良抗生素配方”,点击了“拷贝”。芯片传输数据的指示灯闪烁着绿色的光,像一颗跳动的初心。
拷贝完成后,罗晴拔下芯片,没有丝毫留恋,转身就朝着时空跳跃器走去。她的背影挺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罗默看着她的背影,脸色瞬间铁青,拳头紧紧攥起,指节泛白。他没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医疗垄断计划,又一次失败了。这些罗氏家族的后代,一个个都被所谓的“初心”“民生”所迷惑,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垄断机会,真是愚蠢至极!他狠狠地捶了一下座椅的扶手,心里又气又急,却又无可奈何——时空跳跃器的权限已经给到罗晴,他无法阻止她离开。
十年后,2115年的水球区健康省,“普惠医院”的白色大楼在清晨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大楼的外墙爬满了绿色的药用藤蔓,既美观又能净化空气,门口的广场上种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和花香,不再是当年的沉闷苦涩。
医院门口的巨大电子屏上,滚动着“常用药品价格公示”,字体清晰醒目:降压药5星币\/盒,抗生素8星币\/支,感冒药3星币\/包,退烧药3星币\/盒……这些价格,只有当年垄断价的1\/5,甚至更低。电子屏下方,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来自各个社区的患者,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没有了当年的焦虑与无助。
罗晴穿着一身洁白的医生服,胸前别着“普惠医院院长”的徽章,头发梳得整齐,眼神温和而坚定。她当年通过了医生资格考试,从一名护士变成了一名医生,后来又靠着叶天启团队捐赠的设备和改良配方,联合社区里的医生,把原来的社区医院扩建改造成了“普惠医院”,寓意“普惠民生,医疗可及”。
她正坐在诊室里,给一位怀孕八个月的孕妇做产检。诊室里的超声仪是2025年的便携款,虽然不是最新的尖端设备,但足够精准,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胎儿的影像。旁边的智能药柜里,摆满了经过她和团队优化后的基础药品,药盒上都印着“普惠医疗”的标志。
“宝宝很健康,心率正常,胎位也正,你放心。”罗晴指着超声屏,耐心地给孕妇讲解,“平时注意休息,饮食均衡,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来医院,我们24小时有人值班。”
“医生,谢谢你啊。”孕妇的丈夫感激地说,手里拿着刚取的钙片,“这么好的设备,这么便宜的药,在别的医院根本找不到。我爱人之前去市中心的私立医院产检,一次就要500星币,在这里,整个孕期产检下来才300星币,还能拿到免费的营养指导,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罗晴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那本泛黄的《1995年乡村医生日记》,递给孕妇:“这是我十年前收到的礼物,里面写着‘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我们医院能有今天,靠的不是特效药品,不是高昂的收费,就是这句话。希望你以后也能记住,生命不分贵贱,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守护。”
孕妇接过日记,轻轻翻了几页,眼里满是感动:“我会的,医生。等宝宝出生了,我也要带他来这里,让他知道有这样一家为老百姓着想的医院。”
诊室外面,走廊上挂着一排排照片,贴满了整面墙:有罗晴和王大爷的合影——王大爷现在是医院的志愿者,每天都来帮着引导患者、整理药品,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有叶天启团队送来设备时的场景,照片里的叶天启正在给大家讲解超声仪的用法,苏晓和林野在旁边帮忙搬运设备;有医院组织医护人员支援偏远社区的照片,大家背着药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有患者们送来的锦旗照片,“普惠民生,医者仁心”“妙手仁心,低价惠民”的字样格外醒目。
照片的最中间,是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用红色的圆点标注着“普惠医院覆盖200个社区”的医疗点,像一张红色的网,把健康和希望送到了水球区的每个角落。
“罗医生,市中心的‘康泰私立医院’又来挖您了,给您开了三倍的工资,还承诺给您股份,让您当副院长。”护士小李走进来,递过一份烫金的聘书,语气里带着一丝佩服,“这已经是今年第五家来挖您的私立医院了,您真的不考虑一下吗?”
罗晴接过聘书,看都没看就放在了一边,语气平静而坚定:“我不去,这里需要我,这些患者需要我。”她看着窗外——医院的广场上,几个孩子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散步聊天,远处的救护车正朝着偏远社区驶去,车身上“普惠医疗,人人可及”的白色字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她早就忘了那个曾想带她偷特效配方的罗默,忘了当年社区医院的破旧与困境,甚至忘了自己曾经的无力与迷茫。她只记得《1995年乡村医生日记》里的那句话,记得叶天启团队送来的设备和配方,记得王大爷拿到5星币一盒的降压药时的泪水,记得自己当护士时的初心——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让医疗回归它最本真的样子,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远处的时空缝隙里,“苍鹭号”合规飞车悄然划过,车身的淡青色光痕在水球区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温柔的弧线。叶天启站在飞车的驾驶舱里,看着下方“普惠医院”的白色大楼,看着广场上熙熙攘攘的患者和志愿者,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对着通讯器说道:“水球区健康省的医疗节点修正完成,罗晴守住了初心,普惠医疗覆盖200个社区,任务成功。接下来,该去火球区能源省,找罗阳了。”
通讯器里传来苏晓清脆的回应:“收到,叶队,已经定位到罗阳的‘向阳加油站’,坐标发送完毕,我们随时可以出发。”
“苍鹭号”的淡青色光痕渐渐消失在水球区的湛蓝色天空中,而下方的普惠医院里,罗晴正拿着《1995年乡村医生日记》,给新来的年轻医生们讲故事。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在日记的泛黄纸页上,那些工整的字迹,像是在诉说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医疗的本质,从来不是垄断和赚钱,是守护,是责任,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平等地享受健康的权利。
诊室里,年轻医生们的眼神里闪着光,像当年的罗晴一样,充满了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与敬畏。这份跨越时空的初心,正在一代代医者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照亮着m27星球的医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