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兰还等着林菀回来了,给她送炒好的腌料呢。
结果等到八点多,还没见到她回来,生怕她出什么事了,担心得不行,翻出手电筒就沿路找过来。
远远地看到两个人影,像是两个姑娘,这才加快了脚步。
林菀发现是陈淑兰,心里很是感动。
“陈阿姨,不是说好了,我下了班过去你那里拿海盐和花椒吗,你这样过来,多冷啊。”
陈淑兰不想她有负担“刚好吃了饭,过来散步。”
林菀也不拆穿,挽上了陈淑兰的胳膊。知青院是李云泽家以前的老房子,当时村里住房不够,他们家就无偿提供了出来,林菀住的是李云泽家以前的工具房。
老房子和陈淑兰现在住的红砖瓦房离得很近。
三人一起往回走,林菀和谷金凤把今晚发生的事情给陈淑兰说了一遍。
陈淑兰长舒了一口气。
“闹大了才好,要是以后李桂花有个啥不好的,就叫你去照顾,那才要命了。”
李桂花难缠,何静娴净会添乱,王富贵离了婚还觉得林菀应该照顾他妈。
林菀又天天都在铺子里待着,这要是王家人没脸没皮的,隔三差五就来一次。
到时候逢管是啥原因,林菀有理都说不清。
林菀这次直接把他们那些恶心的想法拍死,还让他们颜面尽失,正好让王家人以后见了她都绕道走。
三人没多久就走到了分叉路口。
“谷同志,今天辛苦你啦,喝挽热乎的汤再回去吧。”陈淑兰对谷金凤说道。
谷金凤连连摆手。
这年代粮食都是按人头分配的,你吃了我的,我就没得吃了。
村里人之间基本都不会去别人家里吃饭,更别说还是莲藕炖筒子骨这样的硬菜了。
不等陈淑兰再开口,谷金凤打了声招呼就先回去了。
今天晚上又是闹又是爬的,林菀精疲力尽,到陈淑兰那里拿了炒好的海盐和花椒后,她也没客气,端上满满一大碗莲藕炖筒子骨,就回家了。
陈淑兰既然对她好,那她就好好珍惜,客气什么的也就不讲了。
她对陈淑兰也不差,给做了一身棉衣棉裤,平时有个什么好的也会往她家里送。
到了家,换下那身脏兮兮的衣服。
烧水的间隙里开始腌腊鱼,把酱油和陈淑兰炒好的腌料,用筷子搅拌均匀。
然后把鱼放在大盆里,将调制好的腌料均匀地涂抹在鱼身上,以后每天翻两次面,过个两三天,挂在外面去风干就好了。
夜已深,林菀洗澡洗头后,直接就躺床上睡了。
头一天很累,第二天依然早早的起来。
在桌上铺开信纸,开始给李云泽回信。
不像李云泽的信那么文绉绉的,她的信简单易懂,就说东西收到了,让他好好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
衣服够不够穿,要不要再做一套寄过去。
考虑到信寄到李云泽手里最少都要一周后了,又问他什么时候有假期,过年会不会回来。
如果回来,就帮她去羊城的新华书店看看有没有《数理化自学丛书》,回来的时候一起带回来......
她上次去江陵的时候,也去找过,东一本西一本的,实在不好找。
她现在用起李云泽来,已经很得心应手了,羊城是大城市,新华书店肯定也比这边的大,
那就让李云泽去找吧。
不过,这套书整整有十七本,她可不敢让李云泽寄回来,这书贵不说,还不知道得花多少邮费呢。
林菀把信寄了才往铺子里去,今天织毛线的大婶们不在,只有刘兰他们几个在做钢铁厂的工作服。
这批一百套工作服做完之后,还有五十套肉联厂的工作服要做,肉联厂的工作服相比其他厂的工作服多了袖套和围裙,款式也更为宽松一些,做起来相对轻松一些。
林菀盘算了一会,就看到老李笑嘻嘻地捧着一个碗走了进来。
“弟妹,我来拿毛线帽子了。”
把碗放到操作台上“这是你嫂子做的鱼糕和鱼丸,叫我给你拿点过来尝个味儿,你别嫌弃少。”
老李家离公社近,他又是赶着牛车来的,这会鱼糕和鱼丸还是温热的。
林菀打开一闻,好正宗的香味。
“你嫂子说不能老占你们的便宜,家里也没个啥,刚好捏了丸子,就给你拿些过来。”
林菀拿起一个,塞进嘴里,又软又香又弹。
嫂子的手艺真不错啊,这年代鱼丸都是手工搅打的,但凡搅打的功夫差一点,都会不入味,或者没有弹性。
林菀赞不绝口“嫂子这厨艺好啊,比国营饭店做的都好吃。”
林菀不是没吃过好吃鱼丸鱼糕的人,她做的就一绝,上辈子她为了好好伺候王富贵一家子,厨艺比一般五星酒店的大厨都要好。
但对于嫂子的手艺还是赞不绝口。
老李有些得意“下次你嫂子做了,我再拿些过来。”
把织好的蓓蕾帽和假高领毛衣给了老李。
林菀寻思着明天要不要再去一趟江陵,毕竟这是第一批送到毛纺织厂的货。
虽然不多,但现在是刚开始,总归自己多上心要好一些。
今天去肯定来不及,等会还要和孙师傅去找杨书记,商量多要一间铺子的事。
现在铺子就有些挤了,昨天还来了几个大婶过来织蓓蕾帽那些,林菀都感觉铺子里面转不过身来。
刘兰和谷金凤也要培养出来,让她们带徒弟,去县里送货,要不然规模越来越大,都靠林菀,她得累死。
再说了,她以后是要去读大学的,这个铺子迟早会还给孙师傅,他一把年纪了,总不能都让他来管吧,先从培养刘兰开始。
盘点完,林菀就和孙师傅一起去找了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