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的旱季带着燥热如期而至,工作室的吊扇在头顶发出恼人的嗡鸣,叶凌盯着桌上的东南亚音乐治疗盛会策划案,眉头越皱越紧。距离盛会开幕只剩一个月,可资金缺口像道鸿沟横在眼前 —— 国际协会的拨款迟迟未到,而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合作方不断发来场地升级的需求。
“叶老师,刚接到消息,之前谈好的赞助方突然撤资了。” 小李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声音里带着焦虑,“他们说更看好‘科技感更强’的项目。”
李洁啪地合上笔记本:“又是那个什么‘未来旋律’机构搞的鬼吧?他们最近在东南亚疯狂砸钱,到处挖我们的合作方。” 她口中的 “未来旋律”,正是此前在泰国试图抹黑他们的资本机构,如今带着雄厚资金卷土重来,主打 “智能音乐治疗舱” 概念,在多国掀起不小的波澜。
叶凌揉了揉太阳穴,目光落在策划案上孩子们手绘的舞台设计图上。阿泰用蜡笔勾勒的竹筒鼓被画得比人还大,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想让外国小朋友也听听我的鼓”。他突然站起身,抓起车钥匙:“走,去班兰村。有时候答案不在会议室里。”
班兰村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浪,叶凌下车时,正看见阿明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音符。自从参加过国际交流,这孩子开始主动记录生活中的生音 —— 青蛙的鼓噪、风车的转动、甚至米粒入仓的簌簌声,都被他转化成独特的节奏符号。
“叶老师!” 阿明看见他们,眼睛亮得像星星,抓起脚边的棕榈叶琴跑过来,“我新学了首收割歌,要弹给你听!” 琴弦拨动间,混杂着泥土气息的旋律扑面而来,叶凌突然意识到,这才是他们要守护的 “灵魂之声”。
当晚,团队在班兰村的祠堂里开了场特殊的会议。烛火摇曳中,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草根音乐治疗师围坐成圈,有人抱着自制的水琴,有人用芭蕉叶扇风。越南姑娘阮氏荷举起手机,展示她用废旧轮胎制作的鼓:“我们没钱买设备,但孩子们用这个敲出了心跳的节奏。”
“为什么非要跟资本比设备?” 卡洛斯突然开口,拨弄着吉他弦,“他们有他们的科技,我们有我们的土地。” 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连夜写的盛会策划新方案 —— 取消华丽的舞台灯光,改用竹编灯笼;放弃高价租赁的音乐厅,把主会场设在清迈的古老寺庙;甚至计划让各国孩子用当地材料共同搭建 “声音迷宫”。
这个充满野性与诗意的提案,意外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叶凌看着祠堂梁柱上斑驳的壁画,突然想起老村长说过的话:“祖先们在田里唱歌时,从不讲究什么舞台。” 他掏出手机,给国际协会代表发去一条信息:“我们想办一场‘赤脚的盛会’,您愿意和我们一起冒险吗?”
然而,就在他们紧锣密鼓筹备时,“未来旋律” 的动作也越来越激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 “音乐治疗进化论” 投票,用数据对比质疑传统模式的有效性;甚至雇佣当地网红,拍摄 “智能舱内自闭症儿童首次开口” 的催泪视频,点击率一夜破百万。
“他们这是在制造焦虑,把音乐治疗变成科技竞赛。” 李洁看着手机上的争议帖子,语气里透着无奈,“现在连泰国教育部都来询问,要不要在公立学校试点他们的设备。”
叶凌却出奇地冷静,他带着团队开始走访各国使馆、文化机构,用最朴素的方式传播理念 —— 在马来西亚的街头,他们带着孩子用椰壳琴演奏;在越南的水上市场,阿泰的竹筒鼓节奏与划船声共鸣;甚至在曼谷的贫民窟,他们用铁皮桶和塑料瓶举办了一场震撼的 “垃圾音乐会”,吸引了上千名观众。
离盛会开幕还有十天时,国际协会代表终于抵达泰国。叶凌带他去的第一站不是筹备中的会场,而是班兰村的音乐治疗课。夕阳下,孩子们用刚收割的稻草扎成乐器,阿明闭着眼睛,用棕榈叶琴弹奏着自编的曲子,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蛙鸣,与琴声形成奇妙的和声。
“我好像明白了。” 代表摘下墨镜,眼眶微微发红,“科技是工具,而你们在守护的,是音乐的心跳。” 当晚,他连夜发回总部一份报告,标题是:“当我们谈论音乐治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盛会开幕那天,清迈的古寺被千万盏竹灯照亮。主舞台是用各国捐赠的废旧乐器搭建的拱门,越南孩子的水琴、马来西亚的手鼓、泰国的竹筒鼓依次排列,宛如一道声音的彩虹。当卡洛斯带着阿泰敲响第一声鼓点时,寺庙的钟声与远方的山风恰好应和,仿佛天地都在共鸣。
“未来旋律” 的团队也来了,他们站在人群中,看着舞台上没有华丽服饰、没有智能设备的表演,表情从不屑逐渐转为震撼。当各国孩子手拉手唱起用十几种语言改编的《友谊地久天长》时,一位 “未来旋律” 的技术总监突然走向叶凌,低声说:“我想给你们的竹筒鼓做个声学改良,不改变本质的那种。”
盛会结束后,国际协会宣布设立 “传统与创新融合基金”,首批资金直接拨给了班兰村的音乐治疗学校。而 “未来旋律” 也出人意料地提出合作,愿意为偏远地区提供低价智能设备,但前提是 —— 必须保留当地音乐元素的编程权限。
月光下,叶凌看着孩子们在寺庙广场上追逐,阿泰把竹筒鼓借给了一个马来西亚女孩,两人正用手势交流节奏。李洁走过来,递给他一瓶冰水:“你好像一点都不担心竞争。”
他望着漫天繁星,想起祠堂壁画上祖先们手拉手唱歌的图案:“真正的音乐治疗,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这些孩子,有人喜欢竹筒鼓,有人喜欢智能琴,只要能让他们听见自己的声音,就是最好的答案。”
晚风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不知哪个孩子又弹起了棕榈叶琴。这一次,旋律里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 —— 那是历经风雨后,对音乐本质的真正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