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音乐治疗交流会的成功举办,让叶凌团队在泰国偏远地区的音乐治疗项目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教育机构慕名而来,希望能引进这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治疗模式。然而,赞誉声中,危机也在悄然逼近。
某天清晨,李洁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查看邮件,一封匿名举报信让她瞬间脸色煞白。信中指责音乐治疗项目盗用其他机构的课程体系,甚至歪曲事实,称团队在偏远地区的教学是 “挂羊头卖狗肉” 的作秀行为。还未等叶凌等人反应过来,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讨论便如潮水般涌来,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跟风指责,负面舆论甚嚣尘上。
“叶老师,现在很多合作方都打来电话询问情况,还有几个已经暂停了合作意向。” 小张抱着一摞文件,声音里满是焦虑,“这些谣言太离谱了,我们该怎么办?”
叶凌摩挲着下巴,目光冷静:“清者自清,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乱。我们先整理项目从创立到现在的所有资料,包括课程研发记录、教学案例、原创音乐作品,用事实说话。”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联系之前受益的孩子和道,“另外,联系之前受益的孩子和家长,看看能不能请他们帮忙发声。”
团队成员们迅速行动起来,连续几日通宵达旦地整理资料。卡洛斯更是翻出了厚厚的创作手稿,每一页都记录着他将泰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融合的过程。“这些手稿就是最好的证据,我们的每一个音符都是自己的心血。” 他将泛黄的纸页小心翼翼地整理成册,眼中满是愤慨。
与此同时,叶凌和李洁亲自走访那些曾接受音乐治疗的孩子家庭。在阿明家,阿明的父亲拍着胸脯说:“叶老师,你们为孩子做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我现在就去网上发帖,把阿明的变化原原本本告诉大家!” 其他家长也纷纷响应,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孩子的成长故事,配上对比照片和视频,用最真实的情感回击谣言。
然而,风波并未就此平息。一家新成立的音乐治疗机构突然冒出来,公然宣称自己才是 “最正统的音乐治疗模式”,还暗指叶凌团队抄袭。更棘手的是,该机构背后似乎有资本支持,在各大平台大肆投放广告,聘请水军带节奏,将舆论进一步搅浑。
“他们这是有备而来。” 李洁看着对方精美的宣传视频,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些课程体系和我们的有相似之处,但明显是东拼西凑,根本没有灵魂。”
叶凌却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既然他们想比,那我们就大大方方地比一场。” 他提议举办一场公开的音乐治疗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媒体记者,还有双方的支持者到场,让两种模式在众人面前一较高下。
研讨会当天,会场座无虚席。叶凌团队这边,孩子们带着自制的乐器早早到场,他们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全然不知即将到来的 “较量”。而对方团队则派了几位西装革履的讲师,带着精心准备的 ppt,言辞凿凿地讲述着他们的 “专业理论”。
首先是课程展示环节。对方讲师播放了一段孩子们在教室里整齐划一演奏的视频,强调 “标准化教学” 的重要性。轮到叶凌团队时,卡洛斯带着孩子们走上台,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有山林间随手采摘的树叶、竹筒。阿泰即兴敲击起竹筒鼓,其他孩子默契地加入,或用树叶吹奏,或用木板拍打节奏,一段充满山野气息的旋律自然流淌,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
“我们的课程没有固定模板。” 叶凌走上台,目光扫过全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音符,音乐治疗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 他指着台下兴奋的孩子们,“就像这些孩子,他们从不敢开口到能即兴创作,靠的不是标准化的教学,而是对音乐的热爱和自由表达。”
随后的专家点评环节,一位资深音乐治疗师拿起对方的课程大纲,摇了摇头:“理论看似完备,但缺少对个体的关注。音乐治疗的核心是治愈心灵,而不是机械地复制技巧。” 当他翻阅完叶凌团队提供的资料,不禁赞叹:“从传统音乐中汲取灵感,又结合现代心理学,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网络舆论开始反转。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叶凌团队的音乐治疗项目扎根乡土,充满人文关怀,与对方商业化、程式化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那家企图抹黑的机构见势不妙,悄悄删除了负面言论,灰溜溜地退出了这场较量。
风波过后,叶凌团队不仅没有受损,反而收获了更多认可。一位国际音乐治疗协会的代表主动联系他们,希望将这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模式推广到更多国家。“你们的项目让我看到了音乐治疗的另一种可能。” 代表在电话里感慨道,“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创新活力。”
站在夕阳下的村庄,叶凌看着孩子们在音乐中追逐嬉戏,心中感慨万千。这场风波就像一场暴风雨,却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音乐治疗不是一场竞争,而是一场温暖的传递。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探索,让更多人感受到音乐治愈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