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8日,凌晨三点二十分,朝鲜罗津港。
暴雨如注,闪电划破漆黑的海面,照亮那艘正在沉没的货轮。船尾“朝阳号“三个朝鲜文字在浪涛中若隐若现,甲板上穿着雨衣的水手像蚂蚁般四散奔逃。距离海岸线两海里处,一艘没有标识的灰色快艇正调头离去,艇尾站着个戴夜视镜的白人男子,手里攥着半截被剪断的光缆。
“目标确认销毁。“男子对着耳麦说英语,声音被雨声打得支离破碎,“二十吨光刻胶已沉入日本海,GpS坐标记录完毕。“
快艇划破黑浪驶向公海时,没人注意到悬崖上有道闪光——架在三角架上的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镜头焦距正对快艇侧舷那行被刻意抹去但依稀可辨的编号:USS-752。
同一时刻,武汉东湖别墅地下掩体。
刺耳的警报声将谢一扬从浅眠中惊醒。他一把掀开真丝被单,床头监控屏自动亮起,张铁柱的电子脸在雪花噪点中闪烁:“老板,杜鹃花小组急电,朝鲜线断了。“
谢一扬赤脚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冰凉触感让他瞬间清醒。墙上的全息投影自动展开,显示出一幅东亚地图,标着红线的走私路线在朝鲜半岛东海岸戛然而止,像被刀斩断的血管。
“具体损失?“他抓起卫星电话,声音冷静得可怕。
“朝阳号沉没,船上二十吨光刻胶全部——“张铁柱的电子音突然被剧烈干扰,画面切换成一段模糊视频:货轮爆炸的火光中,几个白种人正用冲锋枪扫射落水船员。“cIA特工,带队的是理查德·威尔逊,去年在基辅追查过我们的t-80交易。“
谢一扬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批光刻胶是长飞光纤生产线的命脉,美国商务部制裁后,他花了三个月才打通朝鲜这条走私渠道。现在离下次光纤预制棒交货只剩七天,没有光刻胶,价值三亿美金的订单就要违约。
“通知林教授,一小时内我要见到替代方案。“他扯开睡衣领口,锁骨处的伤疤在蓝光下泛着青紫,“另外,准备'礼物'送给威尔逊特工——他女儿在纽约上东区哪所幼儿园来着?“
清晨六点十五分,东湖光谷实验室。
谢一扬推开气密门时,刺鼻的化学药剂味扑面而来。实验室中央,林振华教授的白大褂上沾满可疑的黄色污渍,正在显微镜前调整焦距。六个穿防护服的研究员围着他,像一群围着将死之王的苍白侍卫。
“谢总!“林教授抬头,眼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朝鲜光刻胶的纯度是99.999%,而我们现有的日本替代品只有99.9%。这0.099%的差距会导致光纤信号衰减增加十倍!“
谢一扬扫了眼数据屏,那些跳动的曲线像垂死病人的心电图。他径直走向角落里的不锈钢柜,输入密码打开——里面整齐排列着二十支密封试管,淡绿色液体在晨光中泛着诡异荧光。
“SS-24导弹燃料,去年从乌克兰弄来的。“他拈起一支试管轻轻摇晃,液体立刻泛起珍珠母贝般的光泽,“热值比常规燃料高30%,含有的锆化合物能形成纳米级光阻膜。“
实验室突然死寂。林教授的喉结上下滚动,防护面罩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滑落。
“您疯了?“他声音发抖,“这玩意含有六氟化铀残余!提纯过程中释放的氟化氢气体能在三十秒内溶解人的肺!“
谢一扬将试管轻轻放回原处,金属碰撞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他转向最年轻的那个研究员——王睿,清华材料系高材生,左袖别着黑纱,父亲上个月在武钢“意外“坠入高炉。
“小王,你老家在巴东县三峡库区?“谢一扬突然问。
年轻人猛地抬头,脸色煞白。
“移民补偿款收到了吗?“谢一扬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真奇怪,你家五口人,怎么登记册上写着七口?“
文件在王睿手中颤抖,纸页哗啦作响。谢一扬欣赏着他瞳孔骤缩的瞬间,转身对林教授微笑:“三天,我要看到可用的替代品。设备、资金、人手都不是问题。“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王睿,“对吧,各位科学家?“
实验室的排气扇突然轰鸣起来,将未说出口的抗议绞成碎片。
正午十二点整,扬帆大厦顶层会议室。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的银色厂房。身后大屏幕分屏显示着三组画面:朝鲜货轮沉没的卫星照片、纽约某幼儿园的实时监控、以及实验室里那排冒着气泡的反应釜。
“老板,周书记电话。“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加密手机,“已经转接到防窃听线路。“
电话那头,周明远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你他妈在实验室搞什么鬼?国安局刚截获一份辐射警报!东湖附近的盖革计数器全部爆表!“
谢一扬瞥了眼辐射监测屏——0.78微西弗\/小时,是安全值的十五倍。他按下静音键,对张铁柱使了个眼色。机械保镖立刻调出一段视频:某位省委领导在三峡工程验收单上签字的特写,日期正是大坝出现裂缝的前一天。
“周哥,“谢一扬解除静音,声音甜得像浸了蜜,“您书房保险柜第五格有份三峡大坝的应力分析报告,第七页的铅笔注释真有意思——'反正移民已经搬走了,谁在乎呢?'“
电话那头传来玻璃碎裂的声音。谢一扬耐心等待了三分钟,直到周明远粗重的呼吸声逐渐平复。
“......你要多少武警封锁消息?“周明远终于开口,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不必。“谢一扬看着屏幕上开始沸腾的导弹燃料,“《长江日报》明天头版留个位置就行——'爱国科学家突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高纯度光刻胶'。“
挂断电话,实验室的紧急联络灯突然亮起。谢一扬刚按下接听键,林教授扭曲的脸就挤满了整个屏幕:“泄漏了!王睿那蠢货没检查气阀!我们——“
画面剧烈晃动,刺耳的警报声中,三个穿防护服的人影在绿色烟雾里踉跄跌倒。林教授最后的身影是扑向摄像头的动作,他布满水泡的手掌在镜头前无限放大,然后“啪“地一声,信号中断。
张铁柱的机械眼红光暴闪:“老板,实验室监控显示氟化氢浓度已达到致死量。“
谢一扬慢条斯理地整理袖扣,瑞士钟表的滴答声在死寂中格外清晰。三分十二秒后,他拿起内线电话:“让医疗组准备三份心肌梗塞的死亡证明,家属抚恤金按最高标准发放。“顿了顿,“告诉林教授,如果他半小时内还活着,就继续工作。“
下午四点零五分,武汉市协和医院特殊病区。
消毒水味掩盖不了走廊尽头的哭声。谢一扬推开VIp病房门时,林教授正趴在洗手台前干呕,防护服留下的勒痕像烙印般刻在他脸上。病床上的监测仪显示他的血氧饱和度只有85%,肺部阴影面积超过40%。
“纯度达标了。“林教授嘶哑地说,颤抖的手指指向床头柜上的密封盒,“但每升提纯过程会产生三吨放射性废液,东湖污水处理厂根本......“
谢一扬打开密封盒,里面指甲盖大小的晶片在灯光下泛着妖异的蓝光。他对着阳光观察晶片边缘的衍射条纹,露出满意的微笑。
“成本?“
“每克相当于......一公斤黄金。“林教授突然剧烈咳嗽,吐出的痰液带着血丝,“这还不包括处理废液的费用,如果严格按照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谢一扬轻笑出声,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看看这个,环保局刚批准的'东湖特殊经济区环评报告'。“他翻到二十三页,指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表,“官方认定的辐射安全阈值上调了二十倍,巧不巧?“
林教授的脸色比病房墙壁还白。他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整个东湖将成为放射性废料的倾倒场,沿岸十万居民的癌症发病率将在未来十年飙升。
“您会下地狱的。“老科学家艰难地说。
谢一扬已经走到门口,闻言转身露出魔鬼般的微笑:“和您一起,教授。“他晃了晃手中的晶片,“毕竟这玩儿的专利申请人写的是您的大名。“
病房门关上的瞬间,监测仪上的心率变成了一条直线。
傍晚七点三十分,扬帆集团新闻发布厅。
闪光灯如暴雨般倾泻而下,谢一扬站在“自主研发光刻胶成功“的巨幅海报前,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他左手边是笑容僵硬的环保局长,右手边是刚“被康复“出院的林教授——老人西装笔挺,只是脖子上隐约可见的心电监护电极在闪光灯下反光。
“在美国政府无理制裁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谢一扬的演讲通过卫星传遍全球,身后大屏幕播放着精心剪辑的研发过程,当然,那些冒着绿烟的废液罐和抽搐倒地的研究员画面早已被删除。
发布会进行到二十分钟时,张铁柱的机械臂突然递来平板电脑。屏幕上,纽约某幼儿园的实时监控里,一个金发小女孩正被塞进黑色厢式车。谢一扬微不可察地点点头,继续他的爱国演讲。
与此同时,东湖排污口。
墨绿色的废液正通过伪装成“冷却水排放管“的暗渠涌入湖中,所到之处泛起诡异的荧光。岸边的盖革计数器发出刺耳的尖叫,数值飙升至3.4微西弗\/小时——相当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边缘的辐射水平。
两公里外的居民区,电视里谢一扬的声音通过敞开的窗户飘出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欢呼声如潮水般响起,掩盖了湖中死鱼翻起的白肚皮。
深夜十一点零七分,青山精神病院隔离病房。
沈墨蜷缩在墙角,溃烂的手指抠着墙皮。三个月前他还是《楚天都市报》的首席记者,现在却连自己的名字都快记不清了。铁门突然打开,穿白大褂的身影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当天的《长江日报》。
“看看你的老同行写了什么?“医生——如果那真是医生的话——把报纸怼到他眼前。头版照片上,谢一扬正握着林教授的手高举过头,标题是《突破封锁: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一流光刻胶》。
沈墨的瞳孔骤然收缩。他认出来了,林教授无名指上的戒指——那是他死去的同事王睿的订婚戒指,内侧刻着“wRxm“的缩写。
“谢总让我带句话。“医生凑到他耳边,呼吸喷在溃烂的皮肤上,“媒体是婊子,科学是妓女,而真相......“针头刺入颈动脉的瞬间,报纸上的谢一扬仿佛眨了眨眼,“......是永远打不赢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