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24日,凌晨3点17分,北京西城区金融街15号。
中纪委第三监察室主任郑国栋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办公桌上堆着半米高的文件,最上面那份标着“绝密“的红头文件已经被他翻看了七遍。
“老郑,有新发现。“技术处处长王磊推门而入,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资金流向图,“万国证券那3.2亿亏损,最后流向了英国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
郑国栋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他抓过图纸,浑浊的眼睛突然变得锐利:“确定?“
“千真万确。“王磊指着图纸上一条用红线标注的路径,“通过五个离岸公司中转,最终在8月20日转入巴林银行账户。这个账户...“他顿了顿,“开户人叫尼克·里森。“
“英国人?“
“对,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部总经理,今年才25岁。“王磊递过另一份档案,“奇怪的是,我们查不到此人任何违规记录,连信用卡逾期都没有。“
郑国栋盯着档案照片上那个金发碧眼的年轻人,眉头拧成死结。直觉告诉他,这个金融精英不可能是327国债事件的幕后黑手。
“查这个账户的交易记录,要精确到毫秒。“
“问题就在这里。“王磊的声音突然压低,“巴林银行的系统显示,这些资金是1995年3月2日转入的。“
“什么?“郑国栋以为自己听错了。
“系统时间戳显示为1995年。“王磊擦了擦额头的汗,“但我们的跨境资金监测系统明确记录,这笔钱是四天前转出的。“
办公室陷入死寂。窗外,金融街的路灯在晨雾中晕开惨白的光圈,像一个个悬浮的幽灵。
郑国栋抓起外套:“备车,去西海子。这事得直接向乔部汇报。“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地下三层。
谢一扬盯着屏幕上滚动的代码,蓝光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投下冷峻的阴影。三十块显示屏组成的弧形墙不断刷新着数据流,二十名黑客正对全球十二家主要银行的系统发起攻击。
“老板,中纪委已经查到巴林银行了。“张铁柱的独眼在昏暗的机房中泛着凶光,“郑国栋刚离开金融街,看样子是要往上报。“
谢一扬嘴角微微上扬:“比预计的晚了六小时。“他转向技术团队,“A组继续攻击伦敦证交所,b组集中火力修改巴林银行历史记录,c组准备混淆数据包。“
“谢总,巴林银行的防火墙升级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紧张地汇报,“他们启用了新型时间戳验证系统。“
机房里的键盘声突然变得密集。谢一扬走到女孩身后,俯身查看屏幕。他的呼吸拂过她耳际,带着淡淡的龙井茶香。
“用这个。“他在键盘上输入一串长达256位的密码,“我四年前埋在巴林系统后门的密钥。“
女孩瞪大眼睛。四年前?那时巴林银行用的还是doS系统啊!
屏幕突然变黑,随后跳出一行绿色文字:。
“1990年3月15日,巴林银行伦敦总部遭遇网络攻击。“谢一扬的声音平静得像在讲述天气预报,“他们以为是苏联黑客,实际上是我用武汉大学实验室的电脑干的。“
他直起身,西装袖口的铂金袖扣在蓝光中一闪:“现在,我要你们把账户的所有交易记录,全部修改为1995年。“
“可现在是1991年...“女孩下意识反驳。
“所以叫时间犯罪。“谢一扬轻笑,“五年后,当巴林银行真的破产时,所有人都会发现尼克·里森的账户确实有异常交易——只不过时间被提前了。“
机房里的温度似乎骤降十度。所有人都停下动作,像看怪物一样看着自己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