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建设如火如荼,朱小松不惜一切代价,大量的资金直接砸到了云南,云南的公路和铁路开工建设速度非常快,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云南的老百姓简直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们发现哪怕是干一天活,现在都涨到6个大洋了。
卢象升从来就没有看明白,太子殿下这究竟是想干什么?如此高的价格,一个月差不多快200个大洋了。
这样的投入绝对不会有什么利润,银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可能这么无休止的投到这里。
在一个月之后,这些被控制的官员都被放回家了,他们还想当高高在上的大老爷,可是他们发现不一样了。
以前非常听话的那些人,现在不听话了。以前那些低眉顺眼的人现在挺着胸脯走路。
这一打听才知道,云南现在开工建设的项目真的是太多了。无论是农村的房屋改造,还是城市的规划建设,更不用说,大量的公路和铁路同时上马。
这就意味着大量的钱,他们都眼睁睁看着,却没有任何办法,矿山的开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云南物产又非常丰富,四季如春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可以全年无休止的劳动。
在这样的变化下,甚至云南出现的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连工厂都在这里进行开工建设。
整个大明的经济重心一下子到了西南方向,等了两个月还是风平浪静,大量的云南官兵被召集在一起,他们被迫跟着太子朱小松出发。
无论是从北京来的,还是从南京来的官兵,他们只能一辈子留在云南了,再也回不去了。
当兵还是当官的,都是热泪盈眶的,看着太子走了,朱小松却在马上哈哈大笑,这一群人留在云南,刚好让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一起共同繁荣。
有了这人留在这里,再把这些云南人弄出去,形成人口大规模交流,慢慢地就会同化对方。
在这一段时间,云南的学校拔地而起,云南的老百姓发现他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只有一个人是看明白了当代镇守云南的沐王。
太子殿下这么搞,也就意味着彻底征服了云南的老百姓,光凭那些首领他们已经翻不起风浪来了。
这些人老是怀念过去幸福的时光,那是因为他们现在过得不幸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短短的时间自己就失去了一切。
就算现在让自己去当官也没用了,因为老百姓根本就不听了,也不会在意了,以前影响力彻底消失了。
现在的老百姓他心里非常明白,谁能够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自己就选择拥护谁。
以前的首领不管怎么说,毕竟大家都不知道真实的情况,现在大家可清楚了。10个大洋还是五个大洋,那是分得非常清楚。
谁不愿意多赚点钱?谁又愿意进行辛苦的劳动?为了一家人幸福的日子,努力工作才是最正确的道路,你跟着人家也并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反而自己每天踏踏实实地上班,老老实实的赚钱最实际。
朱小松带着卢象升云南的80,000军队出发了,浩浩荡荡的队伍,这次并没有直接回北京,而是到达河南的时候,这一路上又采购了大量的物资。
这80,000云南官兵还在盘算着,自己也算北京人了,以后留在北京过上幸福的日子。以前听那些北京人说,北京的幸福生活有多么的美好,这下子自己有机会见识一下了。
很多人还想着,过段时间把老婆孩子都带到北京,以后就能够见识更加精彩的世界,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刚刚到达河南采购了大量物资之后,卢象升突然接到太子的命令,命令自己带着这80,000人直接去新疆,顺便把新疆的80,000官兵调回来。
这些云南的官兵一下子就傻眼了,他们不明白太子殿下为什么让他们去新疆。但是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服从命令,卢象升想不明白,到底是干什么,只能是按照命令执行。
当朱小松再次回到北京的时候,这才发现大明银行开出去的支票就高达200,000,000个大洋,而在云南的投资高达2,000,000,000个大洋。
如此庞大的支出,让大明银行的资金非常紧张,虽然这是一笔糊涂账,除非现在所有的人都选择提现,否则永远也不会有人发现这个秘密。
朱小松离开北京的这两个月,徐光启可是绞尽脑汁研究电机,有了太子殿下画的图纸,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制作出来了。
虽然还是不太稳定,但是工业化生产必须依靠电动机。朱小松看到这个是非常高兴,因为银行的漏洞自己必须补上,必须把大洋淘汰了,现在还不能一步到位。
必须发明纸币,用纸印出来的钱永远可以不停地印刷出来。而且成本是非常的低,无论你发行多少钞票,肯定会有磨损,同时也会产生另外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通货膨胀马上就要到来,反正现在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可以让大洋和钞票同时存在。
看着最新设计出来的纸币样本,再加上各种特色的油墨还有防伪标志,大明银行的100块就这样出来了。
朱小松看着眼前精美的图案,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纸张,再加上变色油墨,还有摩尔纹,包括特定的数字,还有鲜亮的颜色,不但可以防水,而且很难磨损。
虽然塑料现在自己制作不出来,但是在纸壁上可以刷上一层薄薄的油。有了这玩意儿就可以防水了。
皇帝朱由校非常担心这种纸币的发行,好像大明开国王朝刚刚开始发行的宝钞。要知道200年前有人就曾经做过,最后因为疯狂的印刷导致了货币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的太厉害,最后连当擦屁股的纸都没有人用,因为真的是太难了。
看着眼前精美的钞票,皇帝朱由校开始怀疑太子的计划,是否能够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