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好奇地问:“师父,师父!我听说阳明病里头有个说法,说‘实则谵语’,这是咋回事儿啊?是不是病人一犯病就开始说胡话,跟中邪似的?”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大笑,捋了捋他那长长的白胡子,说:“小徒啊,你这问题问得有意思!咱们中医啊,讲究的就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阳明病呢,简单来说,就是阳明经出了问题,阳明经啊,在中医里可是个管消化、管能量的大户,要是它闹脾气了,那身体可就得乱套了。”
“来,咱们先说这‘实则谵语’。你想啊,阳明经要是实了,也就是阳明热盛,能量过剩,身体里的火苗子呼呼地烧,烧得人都快成烤全羊了。这时候呢,大脑也跟着遭殃,就像电脑cpU过热,程序就开始乱码,人就开始说胡话了。这就叫‘实则谵语’。你想想看,是不是跟电脑中毒了,屏幕上一堆乱码乱跳差不多?”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拍手笑道:“哈哈,大师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谵语是不是就是病人开始胡说八道,什么‘我是外星人,来地球考察’之类的?”
张仲景仙师笑得差点岔气,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啊,病人的胡话可不一定都那么有趣,有时候可能是恐惧、烦躁,或者是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反正啊,就是大脑被那股子热劲儿给搅乱了。”
“那咱们再说说这‘虚则郑声’。郑声啊,就是重复地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比如‘嗯嗯啊啊,好好好’,就像录音机卡带了似的。这又是咋回事儿呢?”张仲景仙师故意卖了个关子。
小弟子挠了挠头,想了想,说:“是不是阳明经虚了,能量不够,大脑也跟着营养不良,所以说话就没头没尾的,反复重复?”
“孺子可教也!”老中医大师竖起了大拇指,“没错,阳明经要是虚了,身体里的能量就不够用了,大脑也跟着犯迷糊。这时候呢,病人说话就没啥逻辑,反复重复一些没意义的话,就像咱们有时候熬夜熬狠了,第二天说话也颠三倒四的,差不多就是这个理儿。”
“那师父,您说这谵语和郑声,哪个更严重啊?”小明一脸认真地问。
张仲景仙师叹了口气,说:“说实话,这两个都不是啥好事儿。谵语呢,说明身体里的火太大了,得赶紧想办法灭火;郑声呢,说明身体太虚了,得赶紧补充营养。不过啊,要是病人出现了直视、谵语、喘满这些症状,那就比较麻烦了,可能预示着病情危重,得赶紧抢救。”
“直视?喘满?这是啥意思啊?”小弟一脸茫然。
张仲景仙师解释道:“直视啊,就是眼睛直直地盯着一个地方看,眼珠子都不转一下,这说明病人的精神已经涣散了;喘满呢,就是呼吸急促,胸口憋闷,这说明病人的呼吸系统也受到了影响。这些症状加在一起,就说明病人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可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忍不住问:“那师父,您说这阳明病要是治不好,会不会真的就……”
张仲景仙师摇了摇头,说:“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因人而异。虽然阳明病有时候病情危重,但只要咱们辩证准确,用药得当,还是有可能挽回的。当然啦,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咱们平时还是得注意保养身体,别让阳明经出问题。”
“那师父,您说这阳明病要怎么预防啊?”小弟子一脸求知欲。
张仲景仙师想了想,说:“其实啊,预防阳明病就跟咱们平时养生差不多。首先呢,得注意饮食,别吃太多辛辣、油腻、刺激的食物,免得阳明经上火;其次呢,得注意休息,别熬夜,免得身体透支;再者呢,得注意情绪管理,别老发脾气,免得肝气郁结,影响阳明经的疏泄。总的来说啊,就是得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平衡、和谐的状态。”
小弟子听了,点了点头,说:“师父,您说得太对了!我以后一定注意,好好保养身体,不让阳明经出问题。”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这就对了!小徒啊,你记住啊,咱们中医啊,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只要咱们平时注意饮食、休息、情绪管理这些方面,就能让身体保持在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当然啦,要是真的生病了,也别怕,赶紧找大夫看病,辩证施治,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说到这里,张仲景仙师突然话锋一转,开玩笑地说:“不过啊,小徒啊,你可别仗着自己年轻就瞎折腾啊!要是真把阳明经给折腾坏了,到时候别说谵语、郑声了,恐怕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呢!”
小弟子一听,吓得赶紧摆手,说:“不不不,师父,我可不敢!我以后一定好好保养身体,不让阳明经出问题。”
张仲景仙师哈哈大笑,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说:“好小子!记住你今天说的话啊!咱们中医啊,讲究的就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只要咱们平时多注意保养身体,就能少生病、不生病。当然啦,要是真的生病了,也别怕,赶紧找大夫看病就行了。”
说完,张仲景仙师就挥挥手,让小弟子回去了。小弟子呢,也开开心心地离开了诊所,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保养身体,不让阳明经出问题!
有一天,小弟子眨巴着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一脸认真地凑近张仲景仙师,开口就问了个让人忍俊不禁的问题:“仙师啊仙师,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疑惑,就想问问您,那阳明病啊,为啥一发汗就多呢?这里面有啥门道不?”
张仲景仙师面带微笑,眼神慈祥地说:“哈哈,小家伙,你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巧。阳明病啊,在咱们中医里头,那可是个热闹的家伙,它跟太阳病、少阳病那些个兄弟不一样,阳明主里热,要是得了阳明病,那身体里头就像烧开了的水壶,热气腾腾的。这时候,你要是想着用发汗的方法来退烧,嘿,那可就得小心了。”
小弟子挠头道:“为啥呢?不是说发汗能解表散热吗?”
仙师摇头晃脑,细细道来:“话虽如此,但阳明病不同啊。你想啊,这身体里头已经热得跟蒸笼似的了,你再拼命往外发汗,那不是火上浇油嘛!阳明病发汗多,其实就是身体在告诉你,这热啊,得从里头往外散,但你要是强行用外力帮它散,散了表面的热,里头的火没灭,那可就糟糕了。轻则伤津耗液,重则……哎,不说了,说重点吧。”
小弟子紧张地问:“重点是啥?会不会有啥生命危险?”
仙师故作神秘道:“若是发汗发过了头,那可是会亡阳的哟!亡阳啊,就是身体的阳气大量流失,阳气是啥?那可是咱们生命的小火苗,没了它,你说会怎样?”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就像冬天里没有暖气,那不得冻成狗啊!”
仙师笑出声来:“哈哈,虽不中亦不远矣。亡阳之人,会出现谵语,就是胡说八道,那是因为心神不宁,阳气不足以支撑精神活动了。再者,脉短,脉短意味着气血严重不足,生命力在衰退,这可是个大大的不妙啊!要是遇到这种情况,预后往往不佳,所以说‘脉短者,死’。”
小弟子一脸惊恐道:“那……那岂不是完了?”
仙师拍拍弟子的肩膀,安慰道:“别急别急,事情还有转机呢。要是脉自和,也就是说,虽然发汗多了点,但脉象还算平稳,那就说明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在,阳气虽有损失,但还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时候,只要及时调养,补充津液,固护阳气,还是有救的,所以说‘脉自和者,不死’。”
小弟子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看来发汗这事儿,还真得悠着点。”
仙师点了点头,继续说:“没错,中医讲究的是平衡,阴阳平衡,寒热平衡,发汗也是一门艺术,得恰到好处才行。阳明病发汗多,那是身体在抗议呢,告诉你:嘿,哥们儿,悠着点,咱这火可不是那么好灭的!”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再插个题外话,说说这阳明病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阳明病啊,简单来说,就是肠胃系统出了问题,热气积聚在里面,排不出去,就像锅里煮着开水,盖子却盖得紧紧的。这时候,你要是想着打开盖子(发汗),那热气(病邪)是会出来一些,但锅里的水(身体的津液)也会大量蒸发掉,弄不好还把锅底给烧穿了(亡阳)。
所以啊,治疗阳明病,关键是要找到那个“锅盖”的开关,让它自然排气,而不是强行打开。这就得用到中医里的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等方法了,比如白虎汤之类的方剂,那都是对付阳明病的高手。
有一天,咱们的小弟子蹦蹦跳跳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好奇地问:“师父啊,我有个事儿特好奇,伤寒病要是又吐又泻之后,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这背后有啥玄机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挺爱钻研嘛,于是笑眯眯地说:“哟,小家伙挺有心啊,来来来,听我慢慢道来。”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伤寒解密之旅”:“伤寒这家伙,要是折腾得你又是吐又是拉的,完了还不肯善罢甘休,那就得小心了。尤其是当你五六天,甚至十多天都不拉粑粑,这时候,太阳都快下山了(日晡所),你却开始觉得身体里像有团火在烧,热得不行,而且啊,你之前怕冷的症状居然没了,反而开始胡言乱语,好像见到了鬼一样。这还不算完,要是病情再严重点,一发病起来,连亲妈都不认识了,手还到处乱摸,像是在找什么东西,眼神直勾勾的,看着都让人心里发毛,还微微喘着气,一副紧张不安的样子。这时候啊,你得赶紧摸摸自己的脉,要是脉弦,嘿,还有救;要是脉涩,那可就得小心了,情况不妙啊!”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心想:“这伤寒病也太会玩心理战了吧!”
仙师看小弟子一脸惊愕,接着说道:“不过呢,也别太担心,如果症状轻点的,就只是发烧加上说胡话,这时候,咱们的大承气汤就该闪亮登场了!”
“大承气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小弟子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救星。
仙师点了点头,开始详细介绍起大承气汤的配方:“这方子啊,简单却又不简单,里面有四味药:大黄四两(换算成现代就是20克,记住啊,古代一两约等于现代5克),厚朴半斤(也就是25克,去皮后炙烤),枳实五枚(炙烤过,数量嘛,看大小,大约也是几十克),还有芒硝三合(这个比较特殊,大约是15克左右)。制作起来也不难,就像是在调配一场中药界的‘四大天王’演唱会。”
“首先呢,你得把一大锅水(大约十升吧)烧开,然后把厚朴和枳实这两位‘摇滚老炮儿’先下锅,煮啊煮,煮到水剩下大约一半(五升)的时候,把药渣捞出来。接着,让大黄这位‘摇滚新星’加入进来,继续煮,煮到水再少一半,大约剩下两升。这时候,把大黄也捞出来,再把芒硝这位‘神秘嘉宾’撒进去,稍微在火上滚一滚,一两沸就行,别煮太久,不然‘神秘感’就没了。”
“煮好之后呢,这汤药得分两次喝,温温的喝下去,舒服得很。要是喝完第一次就拉粑粑了,那就别再喝第二次了,咱们得讲究个‘适量原则’,别贪杯哦!”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心里暗自琢磨:“这中药配方,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音乐盛宴嘛!”
仙师看小弟子若有所思的样子,知道他已经入了门道,于是进一步解释起这四味药的作用:“大黄啊,那可是通便界的扛把子,清热泻火,攻积导滞,啥便秘、啥热毒,在它面前都得低头;厚朴呢,行气消胀的高手,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找它没错;枳实,理气宽中的能手,还能帮助大黄一起把肠道里的垃圾往外推;芒硝呢,就厉害了,软坚泻下,还能清热,就像是给肠道来了一场大扫除,让一切阻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啊,这四味药加起来,那就是强强联合,对付伤寒后的便秘、发热、说胡话这些症状,简直是手到擒来,药到病除!”仙师说完,还拍了拍小弟子的肩膀,一副“你学会了吗”的表情。
小弟子一听,眼睛亮得像星星:“师父,您这解释得太生动了,我现在感觉我都能开药方了!”
仙师一听,哈哈大笑:“小家伙,还早着呢,中医这门学问,深着呢,得慢慢磨,慢慢悟。不过啊,有你这份热情,我相信你迟早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