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几天。
潮王黄子隆天天晚上派人出去偷袭淮军,但是淮军是第一次吃过亏,所以加强了防守。
太平军去偷袭,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偷袭一次,死个一两百人。
无锡的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
当然这并不是在陷入真正的焦灼状态,而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双方都在积极备战,等待援军,都在为下一次大战做准备。
李鸿章这边。
李鸿章调集了刘铭传部,程学启部,李鹤章部,张树声部,几大淮军悍将,水陆两军共计五万人,逼进无锡城。
傻子都看得出来 李鸿章要趁着拿下苏州的威望, 再次拿下苏州。
大家一定会问的。
李鸿章的老搭档戈登去哪儿了?戈登没有参加这次无锡之战 戈登认为李鸿章是个小人 他不屑与李鸿章为伍。
所以戈登没有参加这次无锡攻坚战。
李鸿章得知戈登不来 他不仅不担心自己攻不下无锡城 他反而还有点小高兴:
“”戈登不来 正合本巡抚之一 免得到时候为了功劳又扯皮 这些洋人跟他们说不清楚“”
“”不来也好“”
“”不来也好“”
.........。
自从苏州之战后,李鸿章的实力大增,由最开始的四万人一下子突破到了七万人。
所以打无锡,有没有这些洋人帮忙,对李鸿章来说无所谓。
反正自己打了下来。
李鸿章这边在积极备战。
太平天国无锡城,潮王黄子隆父子。也在积极备战,他们发动全城百姓加固城池,熬炼桐油。
将无锡城内的竹子,都砍了下来,削尖制成武器,城内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要上城墙,参加战斗。
而且常州护王陈坤书带着一众太平军带着三万多人在赶来无锡的路上,准备联合无锡城内的潮王黄子隆来个内外夹击,想要一次大破清妖。
.........。
丹阳城。
李秀成在丹阳城内吃早饭,他准备吃完早饭再带领队伍去天京。
毕竟天王洪秀全又下了好几封圣旨,要自己回去。
掐指一算,忠王李秀成上次离开天京城还是四个月之前的事,现在一晃过了四个月了。
这四个月天京城那边发生了好多好多的大事,李秀成李秀成再不回去,估计又要挨骂了。
所以李秀成准备吃完早饭,在带兵回天京。
突然手下来报:
“”祁秉忠王,无锡潮王黄子隆派人送来一封战报,请您过目“”
“”送信的人说情况紧急,要您马上处理“”
........
李秀成打开一看,这封战报密密麻麻的写了数千字。
他吃着稀饭,看着战报。
李秀成权力越大,他就越忙,有时候一天要处理几十件事。
所以他忙道,连吃饭的时候都要处理公务。
这封曹王黄子隆送来的战报,有好几个消息,不过这些消息让忠王李秀成大吃一惊。
第个一消息 苏州失守。
苏州失守是忠王李秀成料到的,所以他并没有感到意外,依旧是边看战报,边喝他的粥。
第二个内容 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佳的人叛变,投降了李鸿。
他们联合在一起,将慕王谭绍光给杀了。
李秀成看后内心有一阵触动,自己最忠心的女婿被自己昔日的手下杀了,难免有些难过。
他慢慢的将手中的勺子放了下来,想起与谭绍光一起的日子。
又想起自己亲手将自己的女儿交到谭绍光的手上,还嘱咐谭绍光:
“”今天我就把她交给你,你以后要好好待她“”
谭绍光当时给李秀成磕了几个响头:
“”岳父大人请您放心,我会把他宠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
李秀成想到谭绍光,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
“”也不知道兰儿怎么样了“”
李秀成不敢多想,一想肯定是不好的事情,女婿谭绍光死了,女儿还能好过吗?
不过战场上的生离死别,李秀成见的太多太多,多到自己都麻木了。
.......
不过紧接而来的第三个消息,却将李秀成从思绪中拉回了现实。
第三个消息 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投降的清妖,结果被青妖头目李鸿章杀害。
苏州城三万太平军也一同被屠杀。
李秀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里不知道是喜还是悲。
喜的是,那四个叛徒被自己的老对手李鸿章杀了,算是替女婿谭绍光报了仇。
悲的是,李鸿章太没人性,将手无寸铁的三万太平军给杀了。
这可是几万人呀。
随着消息越看越麻,越看越炸裂,李秀成迫不及待的看第四个消息
第四个消息 :
李鸿章大军逼近无锡,潮王黄子隆不敌,写信让忠王李秀成带兵前来相助。
........
无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无锡城周边河道密布,有京杭大运河,梁溪河,九里河,长广溪,直河,水道四通发展,相互交错。
可以说太平军只要守住无锡,就相当于卡住了这些河道,卡住了苏南的咽喉要道。
只要守住无锡,日后想要拿回苏州,可以说不太难。
所以说无锡对李秀成来说,绝不能丢。
李秀成也顾不上回天京的心思,他朝左右大喊:
“”传令下去,部队不回天京,改道去无锡“”
........。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
无锡的潮王黄子隆身为忠王李秀成的下属,按道理说万事要向忠王李秀成汇报才对。
可苏州那些叛徒投降,黄子隆事先知道这些人要投降,但是没有给忠王李秀成汇报。
李鸿章苏州杀人,杀得人头滚滚,他也没有给忠王李秀成汇报。
可如今,李鸿章进攻无锡,他却立马找忠王李秀成求救,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了一下原因只有一点,黄子隆从内心上来讲,他是想投降李鸿章的。
他为什么没有给李秀成及时汇报当时的战况,其实他是在等,他是在看情况的变化再做决定。
可后来的事情超乎了黄子隆的想象,李鸿章彻底断了黄子隆的投降之路,黄子隆这才想起了忠王李秀成。
........